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14个湖南人中 就有1人上战场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聂映荣 编辑:王娉娉 实习生李子璇 2015-08-22 10:36:55
时刻新闻
—分享—

昨日上午,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怀化芷江举行。

(昨日上午,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怀化芷江举行。)

一对少数民族夫妇看着当年的照片认出了毛主席。  均为长沙晚报特派记者 余劭劼 摄

(一对少数民族夫妇看着当年的照片认出了毛主席。  均为长沙晚报特派记者 余劭劼 摄)

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模拟了当年日军轰炸长沙的场景。

(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模拟了当年日军轰炸长沙的场景。)

      长沙晚报特派记者 聂映荣
  
  清晨的芷江显得格外宁静,穿过这座湘西边陲小城的马路,前往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所在的七里桥村,沿途车辆行人并不多。昨日早上才8时多,新建的纪念馆还未正式开放,门口就已经热闹起来,有太多人想尽早进去,感受70多年前发生的湖湘大地上的烽火故事,以及当年三湘儿女的铁骨铮铮。
  
  抗战期间湖南征兵募兵达210余万人
  
  在门口等候的人当中,既有芷江本地人,也有从外地赶来的游客,但明显的一个特征是,老人比较多。或许,这份记忆离他们更近,也让他们更有感触。
  
  纪念馆设置在传统建筑风格的太和塔内,该塔是中华和平与和谐文化的标志性建筑,50多米高的塔身显得宏伟而肃穆。随着开馆仪式的进行,刻着一排排“胜利花”的大门也随即打开。
  
  “面对民族危亡,三湘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展厅前言如是写道。这并非虚言,馆内资料记录,8年抗战,湖南征兵募兵达210余万人,是全国第二大兵源输出地。解说员介绍,抗战前,湖南总人口为2800余万,“平均14个湖南人中,就有一个人上了战场。妻送郎上前线、母送子赴战场、父子兄弟共疆场,这是当年湖南人的典型写照。”
  
  家信战场上无法寄出
  
  放在鞋内变成鞋垫般
  
  刚看完众多历史图片、文件,众多参观者被一处蜡像模拟场景吸引住了目光。一位白发母亲站在家门口,正在送别身穿军装的儿子,两人脸上的神情似乎既有不舍,又有鼓励。在隔壁的展橱中,还有一封特殊的家信,信纸的形状如同鞋垫。这封信来自一位名叫刘辉民的湘军营长,他当年在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向远在湖南的家人写信之后却无法寄出。为了在战火中保存好,他将信折好放在鞋内,最后只剩下鞋垫般的残件。
  
  “炸得这么厉害,太残酷了。”一名10岁左右的小孩站在日本飞机轰炸长沙的模拟场景前,自言自语。在他眼前,一栋民房已被完全炸垮,瓦砾散落一地,屋梁还在燃烧,一颗1米多长的炸弹又落在残墙旁边。幕墙上远远可见天心阁,但街头沿途烧得烟雾弥漫。而在另外一侧的模拟场景中,中国士兵正在为保卫长沙进行浴血巷战。对于这个10岁小孩来说,仿佛当年的战场一下就近了,也让他更真切地感受到,抗战先烈为今天的和平做了怎样的牺牲与贡献。
  
  那不是一个个名字
  
  而是一个个牺牲的老乡
  
  纪念馆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湖湘抗日英烈”的部分,并在两块六七米高的墙上写下了1500多名抗日战争时期湖湘烈士的名字。84岁的衡阳游客胡宁海说,抗战期间,自己虽然饱受战乱之苦,但当时年纪太小,对抗战将士并没有多少概念。看完这次展览之后,再看这墙上的一个个名字,他禁不住流了泪,“那不是一个个名字,而是一个个为我们牺牲的湖南老乡。”
  
  从纪念馆出来后,记者见到了90岁的湖南抗战老兵刘道明,他回忆起1945年自己刚得知日本宣布投降时候的情形。他说,那一刻,极其强烈的喜悦与悲痛交杂在心头,现在的人难以体会。在他看来,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一份属于过来人的记忆,也是一份属于后辈的记忆;是一份属于湖南人的记忆,也是一份该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