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让“土司遗产”成为一种固化的民族记忆

来源:红网 作者:田德政 编辑:夏熊飞 2015-07-04 16:15:22
时刻新闻
—分享—

  “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了!”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老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永顺50多万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是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是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7月4日红网)
  
  土司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一种羁縻政策,肇始于唐末及五代,发展于宋元,完备于明清,终止于清朝末年。为了稳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只要当地的首领向中央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就会承认他们的世袭统治地位。这种民族自治政治制度在近千年历史时期,一直是中央王朝对西北、西南主要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的治理手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像湖南永顺县老司城这种有代表性的土司遗产,共世袭28代35位土司,考古发现核心区域面积达25万平方米,不论是遗址规模、保存完好程度,及其历史悠久性上来说,都是中国土司制度无可替代的重要的文化遗存。这次申报的全国几处土司制度遗址互为补充,充分地见证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自治的成功案例,堪称我国各民族融合的范本,它们的存在为研究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提供了物化载体。
  
  毫无疑问,当今土司遗址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直观反映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一种宏伟的人类遗址,更呈现出我国的人文地理、社会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形态等多方面价值。因此,对这些遗址的保护就是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牢固社会文化根基,维系各民族情感,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强化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进行保护不但具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虽然永顺老司城遗址之类的文化遗存,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地域文化的立体多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其价值认识的缺失,越来越面临着保护方面的困境。诸如此类的历史记忆,正在一点点地被淡化,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甚至将面临着损毁甚至消失的威胁。如何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唤醒这些沉睡的记忆,使其根基永固,正是我们当下应该努力的。
  
  不管是历史记忆抑或文化记忆,凡是记忆终究会衰退,如果无法让其固化,迟早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中国土司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就是为了使这种记忆能够固化,通过对其中的硬件进行修复与保护,让其变得可观、可感、可知,让这种文化遗产能够展现在芸芸众生面前,进而拉近文化遗产与民众的距离,让文化遗产保护不再单纯是政府行为,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让这种记忆转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汇成我们民族的记忆。
  
  只有当这种民族的记忆代代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社会精神的源头和宝贵财富。这种精神认同才能升华为一种文化的归属感、一种民族的存在感、一种对国家的依托感。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历史的记忆就缺乏走向未来的底蕴,在迈进的路途上就会缺少精神支撑。土司遗产是祖辈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土司遗产申遗工作的努力就是为了挽留我们远去的民族记忆,让后人看到更为久远的历史。
  
  文/田德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