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践行“三严三实”的好干部]王再德: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来源:红网 作者:张珍 编辑:李艳华 2015-06-27 20:11:58
时刻新闻
—分享—

从青年到年逾古稀,每次村级班子换届,王再德(右)都是黄龙新村群众心中村支部书记的理想人选,38年,在王再德的带领下,村里创办了7家集体企业,曾经的“三靠”村成了村级收入过亿的明星村。

从青年到年逾古稀,每次村级班子换届,王再德(右)都是黄龙新村群众心中村支部书记的理想人选,38年,在王再德的带领下,村里创办了7家集体企业,曾经的“三靠”村成了村级收入过亿的明星村。

  红网记者 张珍 长沙报道
  
  在长沙市东郊黄花国际机场附近,坐落着一个明星村——黄龙新村。这里村级收入过亿,人均存款2.8万元,98%的农户盖起了楼房,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拥有小汽车……
  
  然而,在39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作田靠天顺,用钱靠借款,生活靠救济。一说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黄龙新村党总支原书记王再德。
  
  要干十年,干了一辈子
  
  1976年秋,刚好而立之年的村干部王再德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振兴黄龙”这个担子落在了他的肩上。
  
  “要我干,我就要干十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王再德向当时公社党委书记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要改变黄龙村的落后面貌,三五年很难做到,至少要付出十年的努力。”没想到这一干就是近40年。
  
  “要么就不搞,要搞就要搞出点名堂出来。”王再德说,如果当支部书记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一个山头唱一首歌,搞到哪里算哪里,那肯定是搞不好的。要改变村里的旧貌,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然我们要有这个目标,就要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
  
  上任的当天,王再德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宣布戒酒。自此,可以喝上一斤白酒的王再德滴酒不沾,“王公斤”的绰号成为了历史。第二件事,和妻子签订了一个友好协议:村里的事我来管,家里的事你负责。自此,他把家交给了妻子,把自己,交给了村级这个大家庭。
  
  要富“口袋” 还要富“脑袋”
  
  上任之初,面对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基础设施破败不堪的状况,王再德深感压力。没有村级经济作支撑,所谓的发展就一切免谈。于是,王再德与支委商量,决定创办集体企业。
  
  “黄龙银辉镀锌厂”,王再德把企业名字都想好了,可是,创业本钱从哪里来?找银行贷款,银行拒绝了,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不够,找亲戚借找朋友凑,还是远远不够。
  
  谁也没有想到,王再德找到了银行行长,软磨硬泡。8月份的晚上,蚊子特别多,王再德甚至在行长的住房外面睡了整整三晚。终于,行长也被这个执着的村干部打动了,同意贷款16万。
  
  有了这16万元的贷款,就仿佛看见了黄龙新村未来的一线希望。在创建镀锌厂的40多个日夜,王再德带领着全村人在工地拼命苦战,自己的家离工地只有600米,他却44个昼夜没有回家一次。期间,两次晕倒在工地上,清醒过来又接着干。
  
  企业投产后,王再德北上北京、南下广州到处跑业务,为了省钱搞生产,饿了就啃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有时与客户谈项目,找不到地方住,就睡在马路边。一次,王再德和村干部去广州谈项目,舍不得买卧铺票,座位票又买不到,一路站过去熬了十几个小时。下车后又顾不上休息就去谈业务,回来后脚肿得几天都不能动弹。“只要是为了村里的发展,这些都算不得了什么。”多年后再回想起当初的拼劲,王再德不以为然。
  
  黄龙银辉镀锌厂顺利投产后,村集体经济第一次扭亏为盈。三个月下来,镀锌厂的纯利就是四万多,工人每人领到工资五百多。镀锌厂的成功,给一村人打了一剂强心剂,也给王再德莫大的鼓励。凭着这股舍得干、霸得蛮的拼劲,黄龙新村的集体经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邮电器材厂、电力线路器材厂、空心砖厂、水泥制品厂等7家集体企业,在王再德的努力下,风风火火的办起来了。
  
  企业效益连年飘红,按照规定,作为创办人的王再德每年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奖金,几万元的数目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个吓人的数目。但王再德分文不取,奖金如数上交村部用于公益事业。
  
  村上企业每攒一笔钱,王再德就想着要办一件公益事业。摆在第一位的,就是教育。“我自己读书少,工作中有时就会感到吃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越来越重要。”有村民不理解,拿集体的钱来投资小学和幼儿园?王再德一个一个做工作:我们这代人没读什么书,没什么文化,下一代不能再吃这个亏。
  
  “经常和我们强调,办教育是我们大家的事,我们要做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书读。”黄龙学校校长何天利介绍,经过多次改建的黄龙学校,已成为一个能同时接纳1200名学生就读的现代化花园式“全国绿色学校”。
  
  王再德自己只读了5年半的书,但在他担任村支部书记38年里,6次修建学校。在他的支持下,村里不仅修建了自己的小学和幼儿园,还引来初、高中以及大学落户黄龙新村。
  
  目前,黄龙新村创建的7家企业年产值8千多万元,每年缴纳税收400多万元,带动当地800余名劳动力就业,为村集体贡献稳定收入400多万元,发放村民工资、奖金800万元。村级集体拥有固定流动资金过亿元。同时,近年来,黄龙新村依靠自身的力量,先后投入3千多万元用于村级公益事业,投入1250万元用于教育,投入4千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千万元以工补农……
  
  “大家放心,我不走”
  
  创业容易守业难,在几个村级集体企业正式上路之后,王再德毅然卸下了厂长的担子,并规定:村干部、家属不得在村办企业任职。即使自身身兼厂长数年,王再德所拿的报酬仍与村干部标准相同。
  
  支书、村主任无权报销发票,对村支两委干部的补贴、村级收入、各项开支、重大事项决策公开,年底由村、组进行财务审计,并向村民公布审计结果……尽管村集体有了些积蓄,但王再德和村支两委厉行节约的要求没有变。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要兴,民要富,还是要看党支部。”这是王再德的原话,在黄龙新村,从村支部书记开始,每一位村干部都严格执行每一条制度,打造出了一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38年的村支部书记,40年的基层工作经历,王再德不是没有升迁的机会。1992年,原中组部部长宋平来黄龙新村视察,听了王再德的汇报后,称赞,“这样的基层干部,只要稍加培养,完全可以担当更大的责任。”爱才惜才的组织部门多次想调他到别处任职,王再德都婉言谢绝了。
  
  只要一听说王书记要调走,群众就来问。王再德召集大家开会,多次跟村民表态:大家放心,我不走。“大家是有‘三怕’”,村民陈有理说,一怕王书记调走了;二怕他辞职不干了;三怕他工作太劳累,身体生病。
  
  从青年到年逾古稀,每次村级班子换届,王再德都是群众心中村支部书记的理想人选,每次换届选举,他都是满票,每次群众评议,他都是满分。“我虽然没发财,家产少,但是群众尊重我、信赖我。”2014年退休后,王再德担任了村里顾问,大家都叫他“第一书记”。
  
  当年请缨当十年的村支部书记已经是“超期服役”的“老兵”。有人算了一笔账,王再德每年工作日不少于360天,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3个小时,38年来,王再德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中又另外叠加出了68400个小时,合8550个工作日,即多工作了23年。
  
  如今,当年的“三靠”村已经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修起了楼房,水泥硬化的大道畅通开阔,宽带网有线电视到家入户……而在这38年里,王再德自己,没有承包过一个工程,没有做过一桩生意,没有拿过一分出差补助……他还是骑着一辆老旧的单车。这些年,他骑坏了7辆单车。
  
  一辈子在干一件事,近40年的奋斗见证着一个村支部书记一如当初的赤子之心。“这几十年,我把全村3千多名群众定位成‘老板’,我就是他们的‘打工仔’。”当了一辈子“长工”,现在,村里做什么事情,都会想王再嗲满意不满意?
  
  “有官不当,有财不发,有名不图,不晓得图什么?”有人不理解,这个朴实的老共产党员解释:图的就是个问心无愧,无愧于道德良心、无愧于父老乡亲、无愧于组织的培养、无愧于已过的时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