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思考:城市圈强壮武汉“龙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为薇 张尚武 编辑:杨洁 2015-06-16 09:53:02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5日,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光谷“以光而名,聚光成谷”,是光电子产业集群高地。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6月5日,武汉市长江两岸繁华景象。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武汉市城际铁路。 李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王为薇 张尚武

  500多年前汉水的那次改道,汉阳被一分为二,汉水之南为汉阳,汉水之北为汉口。地处沟通长江、汉水、洞庭湖水系枢纽的汉口,凭借着黄金码头的优势,在水运经济时代携武昌、汉阳锐意崛起。

  而今天,中国已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新时代。迎着长江经济带向内陆开放的浪潮,武汉“老大哥”又带着周边8个“小伙伴”,加快了新一轮融合发展的步伐。

  长江好比巨龙,荆楚即为龙腰。武汉“1+8”城市圈如何为长江“壮腰”?作为城市圈战略的难点和核心,9市的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如何积蓄奔向长江的力量?

  交通互联:“1+8”城市圈打通“筋脉”

  武汉“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和龙头,外加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个周边城市组成。

  2004年,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

  9市融城11年,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交通的便捷。

  2015年6月1日上午8时05分,记者乘动车从汉口站出发,34分钟后抵达仙桃。未开通动车前,从汉口到仙桃需要2小时车程。

  记者从湖北省发改委了解到,11年来,武汉“1+8”城市圈域内开通高速公路2334公里。从武汉开车到8市,均不超过2小时。武汉至咸宁、黄石、黄冈已通城际铁路,均实现半小时通达。今年内,武汉至孝感的城际铁路亦将开通。

  圈域之内,城乡之间迈向互联互通。据湖北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至今年5月,圈内“村村通客车”工程已铺网12660个行政村,通村覆盖率达98%。

  长江经济带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武汉又以“黄金水道”为依托,由武汉新港带动鄂州、黄冈等地的港口,再造水路经济带,让武汉“1+8”城市圈的“筋脉”更加通畅。

  8市突围:从担心“兼并”到主动“联合”

  “记得‘1+8’城市圈刚提出时,仙桃城内群情激奋。”记者的邻座伍卫青回忆:“那时不少人哀叹:‘我们要被武汉兼并了’。”

  当年的“小伙伴”怕什么?

  “怕武汉强大的产业吸附能力!”仙桃市发改委两型办主任李赛云称,当时,8市都有一些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企业被武汉吸附。比如武汉上马80万吨乙烯工程后,仙磷化工拟在仙桃投资5亿元为其做配套,但武汉要求相关产业链项目统一入园区,硬给拉了过去。

  如今,8个“小伙伴”并没有被武汉兼并,他们反而对融城有了新的看法。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记者说:“现在不提‘兼并’了,都说‘联合’。”

  “8”与“1”体量相差悬殊,如何联合?

  “与武汉错位发展。”李赛云介绍,武汉发展“高、精、尖”,其他地区就发展纺织、家具、化工等转移产业。武汉汽车产业集聚,仙桃就发展汽车零部件,为其配套。

  多年磨合,武汉“1+8”城市圈内,产业呈现有序流动。11年来,“1”与“8”之间的双向转移项目近2000个,总投资逾千亿元,汽车、光电子等优势产业集群顺势而起。

  除了与武汉错位发展,8个“小伙伴”之间的创新合作也得以推进。在叶青等专家的极力呼吁下,黄石与黄冈推进跨江战略,合作组建省级开发区,成为两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错位发展,圈域共进。如今,不足湖北省三分之一面积的武汉“1+8”城市圈,已集中了该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

  武汉“一哥”:从吸附到辐射的样本

  经过强劲吸附的阶段,“一哥”武汉对8个“小伙伴”的辐射带动越来越强。

  融入武汉“1+8”城市圈,对8市企业而言,最直接的好处是可冠武汉市行政区划名称,目前已有1000多家企业打“武汉牌”。湖北省发改委两型办主任马金钟说:“以武汉冠名,企业可在招商引资、人才招聘、提高市场占有率方面占得先机。”

  武汉对其余8市的辐射与带动,从光谷的“园外园”可见一斑。

  光谷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每年有1.2万件专利、300多项科技成果在此成功转化。

  2004年12月,“光谷”与鄂州的葛店高新区签订了第一个“园外园”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签约以来,40多家“光谷”企业在葛店投资30多个项目,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亿元。去年,光谷的生物产业辐射到仙桃。仙桃市发改委两型办主任李赛云称:“预计到2020年,仙桃的生物产业可实现产值120亿元。”

  “‘园外园’战略,一则缓解光谷自身空间受限的困难,二则带动城市圈的其余8市协同发展。”2015年6月3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葛店这样打光谷品牌的“园外园”,在8个“小伙伴”的地盘上已建20余个,涉及光电子、医药、环保等优势产业。

  “城市圈进程中,中心极核从吸附到辐射,也是必然规律。”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称,武汉的辐射带动,正助推8市崛起,实现圈域内要素优化整合。

  “1+8”融城:难点是产业,核心是市场

  “当前‘1+8’还处于过渡期。”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称,武汉“1+8”城市圈真正迈向一体化,难点在产业,核心是市场。

  为什么难在产业?“因为从现实考量,地方政府还得靠GDP和税收,对本土产能的保护不可避免。”按伍新木的说法,只有强化公共财政制度,地方政府不愁“钱袋子”,企业的布局、生死,才会由市场说了算。

  “在公共财政制度暂时无法实现的过渡期,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建立不同层级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伍新木说。至于市场一体化,他坦言道路依然漫长。

  咸宁的一位客商告诉记者,他在咸宁有价值2000万元的门面,想在武汉办抵押贷款,却无一家银行肯贷款给他。而武汉湘商卿建辉则对建筑业资质备案颇有“微词”:“在湖北省建设厅备案的资质,去孝感、仙桃、潜江等地开分公司,仍需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重新备案。”

  “对比过去,武汉城市圈的市场一体化,还是进步了许多。”湖北省发改委两型办主任马金钟举例说,9市已在工商管理、商检、市场准入、维权、信用、商标等方面实现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流动障碍明显减少。

  “融城过程中,行政壁垒是普遍现象。”首倡长株潭一体化的湖南省社科院专家张萍称,像长株潭城市群、武汉“1+8”城市圈,都需要深化改革,拆除有形、无形的壁垒,才能形成整体的创新力、辐射力,带动圈域升级、腾飞,共同为长江经济带“壮腰”。

  记者手记

  圈域竞合从头越

  王为薇

  2014年,《武汉晚报》评选出的武汉年度汉字为“变”。

  从汉水时代到长江时代,从依赖江汉平原之富庶而兴的汉口,到凭借长江黄金水道而起的武汉“1+8”城市圈,大武汉的触角在一再延伸。随着铁、水、公、空立体大通道的完善,武汉城市圈加快迈向一体化,对长江经济带“龙腰”的支撑力量日益强劲。今天的武汉,已不再只是三镇鼎立的标签,取而代之的,将是为了拥抱长江经济带而携手8个“小伙伴”奔跑向前的群像。

  武汉“1+8”城市圈的建设已历时11年,在交通互联、产业转移、市场一体、生态融合等方面,9市从互相抵触到深度融合,终于初成气候,各自收获丰盈。11个春秋,在历史中是短暂一瞬,但对于历史转型中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武汉“1+8”城市群崛起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

  纵观世界六大城市群和国内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其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城市之间的竞争,更需要城市群概念下,各城市间的平等合作及对外的整体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已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新时代。武汉“1+8”城市圈的竞合示范,必然给同处长江经济带“龙腰”的环长株潭城市群以借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