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张源培 管建涛 林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法研究会副会长杨震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该把法律与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让每个公民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
杨震认为,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关键是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重、信赖、拥护和认同感。
在黑龙江大学从事法学教学工作的杨震,对法律信仰深有体会,他认为人们“必须养成一种习惯,养成法治思维。”
杨震说,要使每个公民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使每个公民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宪法、法律不是“稻草人”“橡皮泥”,而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人都不能触碰。
目前媒体曝光的中国游客旅行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社会上仍然盛行的托关系找人办事的风气,还有香港非法“占中”问题,杨震认为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公民的法律信仰没有形成,法治观念没有完全树立,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
中共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法治成为两会热议的焦点话题。
杨震说,法律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他认为执法犯法、知法犯法现象的存在,“不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对法律的坚定信仰”。
杨震表示,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身教重于言教;要从青年学生抓起,让法治知识入课堂,入书本,入头脑;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人民真正敬畏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