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刷新湖南经济坐标 代表委员热议放大“一带一部”优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勇 编辑:杨洁 2015-01-28 09:59:38
时刻新闻
—分享—

实现长三角、中三角、珠三角“三角联动”制图/张杨

(实现长三角、中三角、珠三角“三角联动”制图/张杨)

  沪昆高铁呼啸而来,与5年前开通的京广高铁交会,在湖南画下“黄金十字”;

  岳阳城陵矶码头旁,滚滚长江向东奔去,演绎百舸争流的繁华;

  天河二号、超级杂交稻等一批创新成果在长株潭涌现,湖南又获国家级发展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部”战略定位一年多来,“一带一部”正成为湖南改革发展的新坐标、区域发展的新棋局。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一带一部”正在刷新湖南的经济坐标,如何放大“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科学谋划新增长极,已成为湖南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展新机遇

  “一带一部”,是中央对湖南的定位。

  讨论中,代表委员们认为,以前湖南“不东不西”,颇为尴尬。“一带一部”改变了湖南的坐标,将湖南的发展视角一下子扩展到全国,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这里有政策的红利,有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叠加效应,有不断扩大的市场,应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在李伏初委员看来,湖南最大的机遇是获得了与两大经济板块深度互动的机会。

  他认为,湖南以往与长三角、珠三角有经济关联,但互动程度不深。湖南应抓住京广、沪昆高铁开通的机遇,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引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放大湖南交通枢纽优势,实现长三角、中三角、珠三角“三角联动”。

  “国家的政策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倾斜,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红利’。”向长江代表认为,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和重心,正在向中西部倾斜,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将越来越大。国家可能在“一带一部”开展系列重大政策试点,布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湖南必须积极对接,做好相关准备,争取国家更多、更大支持。

  “发挥好‘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与长江经济带共舞,能够找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市场。”代表委员们还谈到,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后,向内陆地区推进建设经济带的重要一步,机遇千载难逢。用好用足了这些机遇,将为湖南打开新的发展之门。

  增长新动力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三期”叠加,湖南寻找发展新动力已是刻不容缓。

  代表委员们认为,湖南扼长江以南交通之要津,融汇“过渡带”与“结合部”特色。将这一优势转换为发展的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显得尤为重要。

  “岳阳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目前正努力打造全省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来自岳阳的盛荣华代表、万岳斌委员不约而同地谈到,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落子,岳阳争取大批战略性项目落地的承载空间巨大。万岳斌委员更进一步建议,应将岳阳定位为仅次于长株潭的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双核”驱动。

  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覆盖了全省10个市,湖南已经与“北上深广”形成了5、4、3、2小时工作圈、生活圈。经常坐高铁的吴正伟代表笑言:我不止一次体验“陆地飞行”的畅快。

  吴正伟代表认为,高铁对沿线城市的改变是巨大的,要顺应高铁时代的全面到来,完善提升沿线城镇、区域的发展定位、战略思路和产业布局,将沿线地区打造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带。

  寻找发展新动力,全省上下都要“动”起来。讨论中,代表委员还谈到,各大板块要按照各自发展定位,发挥独特优势,找准差异化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全省区域经济共生崛起。

  转型新路径

  随着国内产业转移迎来新一轮“洗牌”,“一带一部”于湖南而言,不仅是日渐清晰的战略目标,更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舞台。

  “与沿海地区比,我们用地有保障,用电更便宜,劳动力成本有优势。”向长江代表说,在“一带一部”建设中,必将有一批又一批更大规模、更强竞争力的产业向内地转移。湖南在承接新一轮沿海产业转移中必将迎来产业转型的浪潮。

  正是“嗅”到了这一前景,近年来,外来投资者颇为青睐湖南。随着一个个大的产业项目落地,湖南经济转型向更高层次迈进。

  代表委员们认为,湖南具备将沿海产业优势与内地科研优势结合起来的区位优势,具备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竞争能力的“区位红利”。湖南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以此为突破口融入“一带一部”战略,并引领这一战略纵深推进。

  陈赤平委员建议,湖南要大力发展“临空”、“临港”、“临铁”、“临路”和“临边”“五临经济”,全力打造新增长极与增长带,以快速交通、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做实发展基础,做大经济体量,做优经济质量,做强产业素质。

  转型发展需要环境保障。李伏初委员说,湖南还要进一步在优化环境上下力气,在培养、集聚人才上花工夫,在帮扶企业上用真情,谨防“过道效应”和产业“跨度转移”,真正把机遇转化为转型发展的动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