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参加活动,李淑范(右)和于长青走到了一起。
“以前哪敢想大冬天的,穿件衬衣,和一群南方朋友在海边散步。”最近,73岁的黑龙江哈尔滨人李淑范第12次来到海南三亚过冬。随着异地养老盛行,这些资深“候鸟老人”在南方过得怎样?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海南三亚,了解那里的养老环境和候鸟老人融入当地的故事。
擅用特长融入当地社区
2002年,老伴去世让李淑范想出去走走,“到三亚,阳光正好,沙滩迷人,就留了下来”。
“来这儿找个地方住下来很简单,但要真正融入当地。” 李淑范坦言,刚开始自己过得很煎熬,“那时从外地来三亚过冬的很少,住在港门村,我感到很冷清,进门孤零零的,出门碰到的也是陌生人。”
她开始想办法融入当地。一次邻居阿婆患了湿疹,医生退休的李淑范主动为其治病,阿婆病好后,介绍社区的人找李淑范帮忙,李淑范来者不拒,朋友多了起来。
第一年过年时,李淑范邀社区老人来家里搞了场新年联欢会,“我带着她们包饺子,唱歌跳舞,感觉距离拉近了”。第二年,李淑范在社区发起成立了港门村合唱团、秧歌队。3年前,她从这些活动中结识了如今的老伴于长青。
做志愿者朋友多多
对65岁的董淑娥来说,融入三亚最好方法是做志愿者。
从哈尔滨来三亚前,她在社区做了25年志愿者。2013年11月到三亚后,她加入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当志愿者。住凤凰镇的龙馨公寓时,她就常帮助邻居老人。除夕夜,来自北京85岁的赵大爷思念孩子,情绪不好,董淑娥就和老伴做了一桌大餐,陪伴赵大爷老两口一边聊天一边吃团年饭。
董淑娥理发技术精湛,常免费为公寓老人理发,渐渐地,董淑娥成了公寓有名的热心人,“公寓的老人都是我的朋友,住在这,跟在自家一样”。
政策要促进“候鸟老人”融入
“候鸟老人”怎样融入当地?记者日前在三亚市区随机采访了136位“候鸟老人”,其中有71位(占52%)表示主要通过展示爱好、特长,参加当地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有32位表示通过购物、办事等接触和了解当地,有21人表示自己一般只和老乡打交道,很少和当地人打交道,还有12人未作答。
除“候鸟老人”要主动融入当地,在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副秘书长兼综合部部长陈利民看来,当地也要积极推出举措,方便老人融入。
以办证难为例,根据三亚政策,70岁以上者办老年人优待证后可免费乘公交车。但因效率等原因,很多“候鸟老人”无法享受这项优待。陈利民记得,曾有一个哈尔滨老人办老年证,等了一年都没办下来。不过他也表示,这个问题也在逐步改善,“在协会争取下,老年证现在两个月左右能办下来,未来还会加快”。(本报记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