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端午忆屈原,廉洁莫忘;粽香飘禾城,民本为先

来源:中华励志网 作者:倪烨 编辑:redcloud 2015-01-12 16:13:01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位古代诗人走远了,留传下千百年来的一个纪念日。再也不见金戈铁马的战场,再也没有诗人击鼓而歌的吟唱,江水缓缓,经年如斯,一段悲壮的历史随着诗人的奋身一跃,永沉江底,一年一年,后人在缅怀中感念不朽的先贤。精美的粽子,投进滚滚江水,只为了朴素深刻的思念;奋进的龙舟,抚慰着忠魂,千载万年……

  屈原有着满腔的忠诚,有着博闻强志的才学,却是充满悲剧的一生。屈原曾在《楚辞》中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衏顾楚国,系心怀王”,有“存君兴国”之义。流放之后,他仍握瑾怀瑜,深思高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待国君一悟,然而,当他千辛万苦等来的却是楚国的灭亡,山河的沦陷。他顿时万念俱灭,心灰意冷,只身投汩罗江一死,以明其高洁清廉的忠君爱国之志。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古至今,屈原作为一个具有“清廉”、“忠信”美德的 “贤人”形象,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各级官员模范人格的定位,也是中国人对屈原抱有深刻同情和敬仰的历史原因。穿越岁月的河流,翻阅浩瀚历史长卷,我们不难看到,凡是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人,总会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如唐朝的魏征,刚正清廉,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宋朝的包拯,铁面无私,故事留传至今人人传唱;清朝的郑板桥,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曾几何时,影片《焦裕禄》让我们泪流满面,深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曾几何时,孔繁森的事迹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撞击。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吴天祥,还有任长霞、牛玉儒等英雄楷模,一连串光辉灿烂的名字,让我们耳熟能详,成为我们思想的镜子,行动的指南。

  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是需要一种精神、一种道德指引我们前进的。平凡的感动就在身边,党群工作的杰出代表、优秀的女干部陈超英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事迹的先进典型。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她坚持原则,秉公执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党纪国法尊严;她情系职工,一心为民,尽心竭力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她淡薄名利,清正廉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未利用职权为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她曾动用家里的积蓄为职工垫付工资、医药费,用自己的钱资助了21名失学儿童上学。作为纪委书记,她主持处理的违纪案件做到了责任分明,处罚公正,保持零申诉记录。她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生命历程,生动地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深刻内涵,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良好形象。

[NextPage]

  陈超英同志因公殉职后,社会有关人士,职工群众以各种形式悼念她,1000多人从各地赶到长沙送别她,称赞她是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大姐书记”、职工群众的贴心人。为什么她可以感动这么多人,触动这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她默默工作的近三十年里,所做的仅仅是一件件小事情,然而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就如同一串璀璨的珍珠,照耀着这个物质社会被埋没的时代精神。从陈超英同志身上,我们感怀良多,什么是最纯粹的贡献,什么是生命的升华,她留下了一座丰碑,让我们不断学习、思考……

  为民是基础,为民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把为民造福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和不懈追求,无论是开展调研、制定政策还是解决问题,都要把老百姓是否高兴、是否满意、是否答应作为根本检验标准来衡量。

  务实是根本,务实就是要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党和人民对干部的要求是真干、实干,这是衡量干部是否做到求真务实的试金石。

  廉洁是关键,清廉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不循私情、不谋私利,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就应该坚持以廉为重、正派做人,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保持清正廉洁。

  又是一年端午,细雨濛濛,粽香飘逸,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多的是对屈原生不逢时的感叹,然而我们是否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警觉呢?须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这个日渐复杂的社会里,工作、生活、社交空间日益拓宽,如果不以严格的要求规范约束自己,不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自甘堕落的话,那将很容易使权力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使制度成为腐败寄生的温床。为民务实只会变成一句空谈,廉洁奉公也将成为空洞的口号,若如此,则有何面目悼念先贤,以何面目面对百姓殷切期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年警句,当与你我共勉……(倪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