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军华
从小立志从军报国
向军华,寓意"军队精华",这是父亲在给他取名时就寄予的厚望。父亲是位老革命军人、老党员,对党、对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时常教诲他:"要牢记党恩,不忘国耻,立志报国!"在父亲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向军华从小就对军营充满着无限地向往和憧憬。
1996年高考,他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军事院校,但因感冒没能通过体检,最后被中南大学录取,学的是国际会计专业。
大学毕业时,由于专业热门,择业定向很大,有的同学选择去了沿海城市发展,有的同学选择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向军华成绩优异,中国联通等多家单位向他表达了聘用意向。
这时,部队来校招人,他毫不犹豫,第一个就报了名。
一个好朋友想拉着向军华到深圳特区一起开公司,就悄悄地对他吹风:"部队待遇低,工作条件也艰苦,最后还面临第二次就业,何必呢?"
但向军华认准了一个道理:一个青年人的自我选择只有与民族进步、时代发展相合拍,理想抱负才能转化为现实;一个在党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应该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把国家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这样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NextPage]向军华。王希明摄。
分配结果让向军华大吃一惊
2001年1月16日,向军华从桂林陆军学院培训结束,就来到湖南省军区报道。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感到莫大的失落。原以为像自己这样的“高材生”肯定会留在省军区机关工作,至少会留在长沙,没想到干部处的同志却让他到邵阳军分区报到。
当他把这一消息告诉已经在长沙工作的女朋友夏晔时,女友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但仍笑着说,“好啊!我陪你去。”向军华知道,女友心中有一百个不乐意。
第二天,他和女友一起坐车去邵阳。一路上,女友安慰他,“邵阳也不错啊,离家近,离长沙也不远。但愿不要再分到县里去了!”但是,女友的担心不幸言中。当邵阳军分区的干事告诉向军华“组织安排你到城步人武部工作”时,向军华的心一下跌入了谷底。城步是湘桂边界一个县城,位置偏僻,条件艰苦;城步武装部距离长沙500多公里,是湖南最偏僻的一个武装部之一。
守在门外的女友看着向军华走出来的样子,便猜出了八九分。向军华强忍着泪水告诉女友,“军人的天职是服从,我必须服从命令!”
第一个工作是守仓库
到城步人武部报到后,向军华接到的第一个工作是看守民兵武器仓库。
向军华回忆说,“仓库离镇上很远,在一座石头山脚下,周围很安静;我每天在那儿听着鸟叫,心里很是落寞。”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也曾有过打报告转业的念头。但是,转念一想,从军报国是自己从小的梦想,如今前脚进部队、后脚就当“逃兵”,怎么对得起这好不容易穿上的军装!
就在这时,仓库保管员老谢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向军华的信念。老谢的儿子也是大学生,毕业后分到农村基层信用社当会计,后来靠实干成了市农行骨干。老谢说,"大学生只要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干,在哪里都会有出息!"
"坚持下去,就能做出一番事业,"向军华鼓励自己,"一身戎装胜万千;我相信,携笔从戎绝非自己的一时冲动,而是为了追求一个锁定的理想。"
把妻子从长沙“骗”到城步
为了不因家庭的事分心工作,2002年结婚后,他便想尽办法说服妻子夏晔辞掉长沙的教书工作,跟他来到城步。
有人说他犯傻,岳父岳母一时不理解,但在他软磨硬泡的思想工作下,妻子还是同意跟随他到了城步。
妻子没有了工作,又不符合随军条件,一个大学生却在家待业半年多,最后在城步移动公司找了份临时工的活干。
后来,在人武部党委和县主要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妻子被破例安置到城步三中教书。
人家都是“从糠箩跳进米箩”,可向军华夫妻却活脱脱“从米箩跳进糠箩”。
扎根山区 优厚待遇心不动
毕业后,一些同学托关系找门路往大城市挤;工作中,一些同龄人挖空心思捞名利,不惜违法犯罪。面对这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向军华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最终选择了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在日记里记录了当时的感受:"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关键的是首先要把自己磨练成金。今天的走捷径,也许能一时成功,但最终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从到人武部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从在方大学生到合格军官的转变计划,包括了理论学习、军事训练和生活作风方方面面。几年来,他坚持"日读一书、周写一文、月标一图",每天进行五公里越野训练,很快成为军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干部。
2005年,他参加湖南省军区岗位练兵考核,取得了个人总分第一的战绩。向军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有人劝他找领导活动一下,争取早日上调。向军华却说:"条件不成熟就去跑官要官,是对我人格的侮辱。"这几年,与他共事的战友一拔一拔地调到了上级机关,而他还是在人武部当着助理员,军政后的工作一肩挑,依然自得其乐。
为做好民兵整组瘦了20多斤
向军华在生活上追求淡泊的心境,干工作却始终保持一股子钻劲,干什么工作有力求完美。2005年3月,民兵整组工作进入关键时刻,军事科长廖友明却被安排到南京学习,另一个参谋也调走了,向军华临危受命,负责全县的民兵整组工作。
当时,向军华对这项工作一窍不通,他完全可以把专武干部报上来的资料归案后上交军分区处理,但他把这次民兵整组当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没日没夜地干,不分白天黑夜的学,把历年资料和文件拿出来一页一页的学习,不懂的地方他就向领导请教,有时干脆打电话问廖科长,一周内光给廖科长打电话不下30次。
最后,那年的民兵整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是邵阳军分区完成任务最好的单位,而向军华却瘦了20多斤。
为完成应征青年政审翻山越岭
向军华说,大学生干部不但要能吃苦,还要敢于创新。2004年冬季征兵他负责威溪乡的政审工作。他一边走访,一边开展国防教育调查,一边宣讲国防知识。他是每个应征青年必见,每个家庭必访,每个村子必走。
安福村征青年漆世江家离乡政府有30多公里,且全部是山路,中间还要坐一次渡船,该乡于部长劝他不要去了。向军华说:"走访可以帮助山区群众了解军队,认识军人,增强国防意识。还可以激发广大适龄青年踊跃应征。"
当他们走到村口时,只见山民们早已挤在路口迎接。一位老者说:"几十年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解放军进村庄。"一句平常话,心里暖洋洋!全忘了先前跋山涉水的辛苦。
[NextPage]向军华给杨凤娇老人送粮油。王希明摄
杨田村扶贫
城步扶贫帮困是山区人武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搞好了,对民兵预备役建设是一种有力推动。2004年初,人武部领导安排向军华到杨田村扶贫。
"扶贫必先正风气",当时,杨田村打牌赌博之风盛行。向军华立即与政法委、公安、民政等部门和镇领导协调商量,并报县领导。他先是召集村干部开会,统一思想,并协助指导镇里成立了"整治不正之风行动小组"和民兵巡逻小分队,他和村干部串家走户做思想工作,劝说群众远离赌博。
他亲自书写标语100余张,张贴到家家户户。并将"赌博十大害处"张贴到主要路口。倡导村民开展一次彻头彻尾的"去陋习、树新风"活动。
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杨田村的赌博歪风被刹住了。刹住赌博风后,他又请来专家勘察地理环境,专家认为杨田村适合种植百合。他便带着村干部来回奔走于县城和杨田村之间,争得扶贫资金2万元和大量科技资料,并在杨田村建成百合基地100亩。
2008年1月,人武部扶贫点恒洲村在冰雪灾害受损严重。向军华多次实地调研后并向部党委建议,组织县城民兵应急分队支援恒洲村修复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通过多方协调,从市、县帮助恒洲村争取到项目援助金3万元、村容建设经费2万元,县里在该村兴建沼气池60户、太阳能40户、节能厨房30户。
为雪灾中被困的群众送粮油蜡烛
2008年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对生活在南山上的群众来说是一场严峻考验。南山,平均海拔1760米,气候特殊。1月15日开始,连续是冻雨天气,19日后,这个南方的"呼仑贝尔"成了一座孤山冰岛。20日上午传来消息,南山片区三个镇1万多村民已经10天摸黑过夜了,不少村民因棉被单薄而引发感冒。
向军华主动请缨,带领30名应急分队民兵,带上2万支蜡烛、100床棉被和一批药品从县城出发。
一路上,他们以干粮充饥,以冰雪解渴,一路行军,一路给沿线村民发放蜡烛。急行军8小时后,他们赶至五团镇与南山镇的岔路口。
此时已是下午5时,天色渐黑。天地间,只见漫天飘雪中一行迷彩服在艰难前行。一路上,他们经常跌倒又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在上南山山腰一斜坡时,向军华脚上的棕绳被冰尖划破,突然跌倒,顺着斜坡溜出了30余米,幸好被一块巨石挡住,才没有滑下悬崖。
晚上10时,他们终于到达了南山镇,立即给等待已久的村民发放蜡烛。看到周边村民家家烛光闪烁,南山镇镇长紧紧握着向军华冰凉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2月2日上午9时,人武部接到紧急命令:县政府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又被卡在小南山山脚,需要迅速组织民兵抢运粮食。向军华临危受命,立即率领60名应急分队民兵飞奔南山。
赶到小南山时,只见满载饲料、大米的卡车被阻在冰岭脚下。向军华和民兵们冒着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立即开始艰难的破冰转运工作。
只有几公里的路程,他们却足足用了10多个小时,直到晚上7时,第一批救灾物资才转运完毕。
抗击冰灾战斗中,他连续5次带队上南山,带领民兵打通"生命线"30多公里,共给村民送蜡烛5万支,军用棉被200床,粮油2吨多,为2万余名群众送去了光明,解决了温饱。南山人称他为"光明使者"和"送粮先锋"。
资助贫困中学生读书
向军华充满爱心,总是在苗乡贫困群众需要帮助时倾注满腔真情。
2008年,向军华无意中听当老师的妻子说,她班上有个成绩非常好的女学生叫陆继元,开学5天了还没有报到。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他带上妻子赶到离县城60多公里的五团镇巡头村陆继元家里,原来她父母身体不好,靠打零工为生,她上边还有两上姐姐上高中,由于冰灾,家里无力供陆继元上学。
了解情况后,向军华承诺负担陆继元上学的全部生活费,直到考上大学。陆继元感动得热泪满面。
中考小继元以全县第5名的成绩,考取了城步一中,并获得一万元的奖学金和每月200元的生活费。
为杨凤娇老两口修房子
2008年2月20日,向军华在五团镇落水村组织民兵抗冰救灾,看到半山腰上一间小木屋在冰天雪地里摇摇欲坠,向军华立即带着几名民兵上山。
木屋的主人是杨凤娇和马康才老两口。他们的儿子离家打工11年没有回过家,也没寄回钱。女儿10年前外出打工,至今杳无音讯,家徙四壁、四处漏风,没有一件电器。向军华立即叫民兵把4袋粮油衣被等物资送到杨凤娇家,又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仅有的300元钱给她。
杨凤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温暖,激动地嚎啕大哭。
看着老人这么大年纪还住在一个四处漏风的屋子里,向军华的眼泪几乎要掉下来。从那以后,他数次到老人那里帮着修房子,可一直都还不满意,"还得想办法修得更好、更好!"
但杨凤娇老人已经很满意了,向军华早就是她的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