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车”,从湖南驰骋海外。
11月30日,一款流线型、子弹头、轻型化的动车,在南车株机公司下线。
这款出口马来西亚的动车,装备智能控制电力,不烧油、不冒烟,动力更持久,在米轨铁道上平均时速达到160公里。
新常态下的湖南经济,与这款动车有着相似之处。
今年来,湖南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的“车身”变轻,动力转换,后劲增强。
创新、改革、开放,构成新的“三驾马车”,拉动湖南经济在中高速区间平稳前行。
创新驱动,打造新引擎
依靠资源、要素、投资拉动,湖南经济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
传统增长方式,带来雾霾、污染等问题,使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老龄化趋势,人口红利渐失,高储蓄率下降。依靠资源、要素、投资拉动增长,越来越不可持续。
今年来,“三期叠加”影响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湖南主动转换动力,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省里出台一系列措施,从资金、人才方面扶持创新;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全省新增5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产、学、研、用”协调促进,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南车”不仅出口马来西亚,还将驰骋在马其顿、南非、阿根廷,今年海外订单已到手逾19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机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感慨:竞争力源于创新力,创新领跑世界。今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投产,助推轨道交通智能化,中国南车风头更劲。
一项新技术,成就新产业。一种新业态,孕育新增长。
移动互联网“湘军”异军突起,58同城、易宝支付、央视网商城、快乐购等企业奠定优势,电子商务来势迅猛。前11月全省移动互联网产业经营收入、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均超100%,成为新兴服务业中最大的亮点。
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3D打印、航空航天、机器人、生物医药,通过自主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都已显示看得见、摸得着的增长点。
改革促动,激发新活力
新常态下,湖南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
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峰介绍,我省今年优先启动方向明、见效快的9大类48项改革;探索推进15项改革试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1元钱可办公司,3天能拿执照,真方便。”受惠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生源快购公司创办人廖前进满心欢喜。今年5月生源快购在郴州注册成立,门店已扩至近100家。
注册资本认缴登记、放宽住所登记、改年检为年报……商事制度改革,政府放权,降低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前11月全省新登记企业和注册资本同比分别增长73.7%和95%,起到了“吹糠见米”的效果。
投融资体制改革,让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省发改委发布首批民间投资项目124个,涉及资金总量1756亿元;“PPP”公私合作模式,让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长沙磁悬浮工程、湘潭九华污水处理厂等“PPP”项目启动。
价格体制机制改革,营改增、税收减免优惠等措施,累计减免税费160亿元,拓展了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的盈利空间。
对不能急功近利、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我省积极试点,加快推广步伐。
在永州市和桃江、澧县、新田三县开展的农村改革试点,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三权”抵押贷款,推进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千里沃野焕发生机。
开放带动,拓展新空间
不临海、不靠边,经济外向度不高,一直是湖南的“心腹之患”。
新常态下,如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发展?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湖南提供了新机遇。
省里明确,向东对接以上海为龙头,构建长江经济带;向西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发展空间。
岳阳、湘潭、衡阳三大综保区加快建设,城陵矶“三口岸”和望城国家级经开区又获批,湘欧快线及铁海联运开通,湖南开放平台数量已跃居中西部前列。
南下东盟,西进中东、欧洲,开拓南美、非洲……省商务厅主办连台“好戏”,助湘企“走出去”,不图热闹,只重实绩。前11月,湖南对东盟、非洲、中东出口大幅增长,新兴市场出口占到全省“半壁江山”。
面对骨干企业外贸滑坡,全省抓“破零倍增”,不仅弥补了缺口,进出口增速一直保持20%以上,领跑中部各省。长沙海关预计,湖南今年实现进出口额过300亿美元的全年目标当无悬念。
“为了招商引资,一天要换3套西装接待客人,从早到晚打着领带,感觉脖子都变短了。”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的话不乏幽默。今年全省预计实际利用外资过100亿美元,引进内资2800亿元,承接重大产业转移项目180个。
今年来,湖南与京沪穗深港台30多家政府部门、商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化区域经济开放联动。“湘字号”南下粤港澳、北上进京、东进入沪、飘洋过海。
对内对外开放带动,湖南经济面向世界健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