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聚焦湘南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全国网络名博湘南行倍受舆论关注,仅新浪、腾讯微博相关话题点击量接近5000万次。(据网上综合)
很多湖南人都清楚,如果把湖南的版图比作美人头像的话,那么衡阳、永州、郴州这湘南三市就如同美人脖颈上佩戴的三颗明珠一般,灿烂夺目亮丽无比。事实的确如此,《湖南日报》相关报道就曾显示,湘南三市紧邻珠三角城市群,与港澳、东盟自由贸易区最直接对接,是湖南“一带一部”优势最为显著地区;资源禀赋优越,坐拥丰富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许多矿产储量、品位居全国乃至全球首位;劳动力资源雄厚,是湖南劳动力输出最为密集地区之一。
2011年10月,以郴州率先发起、牵头和申报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的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湖南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第2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范围就包括衡阳、郴州、永州这湘南三市。其实,这一“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仅2010年总人口就多达179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69亿元,强劲的发展潜力让人不可小觑。为啥湖南要搞网络名博湘南行,相信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原因。
名博聚焦湘南,就是要突出产业转移这个大手笔。毫无疑问,产业转移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已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而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后,也确实有力地推动了湘南三市特别是郴州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四千工程”实施两年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内资总量、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连续在全省居前就是一个例证。也正因为如此,名博在关注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湘南的产业转移。
从湖南深化改革角度来讲,做好产业承接和转移也是一篇大文章。湘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无疑与湖南省委省政府倾力支持有着直接关系。最为明显的就是,三市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湖南省就于2012年制定了包括土地计划倾斜、保障企业用工、税收优惠等40项优惠政策。其中湖南甚至在郴州实施了“先行先试”海关快速通关等政策,使郴州市至深圳口岸的综合物流成本降低了50%,有效推动了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快速发展。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湘南三市还都明确了1至2个主导产业,比如衡阳将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汽车产业,郴州将着力发展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永州将着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新型农业。此外,依托贯穿三市的重要交通干线和湘江水系,还将在湘南地区形成京港澳沿线产业聚集带、二广高速沿线产业聚集带、泉南高速沿线发展带和厦蓉高速沿线发展带。这桩桩件件都有助于湘南在未来数年内快速成长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极,并与长株潭地区形成互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名博们的穿针引线,让我们看到了湖南在产业发展布局上的深谋远虑。事实上,为促进湘南地区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湖南已经相继实施了“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放开南北两口”、“一点一线”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特别是2009年以来,以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湖南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产业布局、工业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区域间开发开放的热土效应明显,湘南已经越来越成为湖南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一极。
再从整个湖南产业规划来看,其着重突出多点支撑、多极发展,不断强化装备、食品、电子信息、汽车、有色等千亿产业的支撑作用,努力提升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要素配置、市场开拓、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想方设法打造长株潭工业核心增长极、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工业经济带和岳益常工业经济走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核多极”发展局面,经济发展的“涟漪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2013年7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曾给湘南地区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即“大力促进开放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建成连接粤港澳和东盟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而在湖南产业布局中,湘南地区也确实已经走出了一条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路子。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相信湘南三市必能立足自身实情,坚持两型引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推动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为提前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强大推力。
文/雪花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