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读透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来源:荆楚网 作者:胡俊 编辑:刘艳秋 2014-09-03 17:46:22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纪念的氛围更浓一些,纪念方式更特别一些。
  
  从年初全国人大常委通过决议,正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最近国务院提议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国家烈士纪念日”;从国家档案局连续公布45名日本战犯侵华罪行自供,到近日起每天发布一集《浴血奋战——档案里的中国抗战》专题档案,可以说,抗战纪念已由自发走向自觉,抗战历史教育也日渐走向常态化、制度化。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直以来,在如何看待抗战历史的问题上,一些国人还存在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主要归结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关于对手,也就是对日本的看法,一个是关于自身的看法。
  
  对于日本侵华,有的抱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或者没有原则的宽厚,认为往事不必再提,何必再往伤口上撒盐。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健忘”,会让处理对日关系显得软弱随意,很可能导致历史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相反,也有人耿耿于怀这段历史,甚至纠结于痛苦的记忆不能自拔。这种缺乏理性和建设性的“悲情主义”,会在处理对日关系上显得过于敏感和激烈,很可能导致悲剧在对方身上重演,这当然也是爱好和平的大多数人所不想看到的。
  
  在关于如何看待自身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误区甚至分歧。比如,对抗战的艰苦性认识不够,有的戏说抗战,一些抗战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成为“神剧”,以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铁骑的先辈们摇身一变成了“武林高手”,充满血泪和牺牲的抗战历史被演绎成了“全民狂欢”。又比如,将历史问题政治化,一些人以研究的名义,在抗战胜利的原因归属上挑起无妄之争,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这种非此即彼的逻辑,是对当时历史环境复杂性的有意忽视,是对全民族团结抗战伟大史实的庸俗解读。
  
  习近平在出席抗战纪念活动时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与这一要求相比,我们从抗战历史中吸取的教训、汲取的智慧还很不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抗战历史教育工作,让全民族更好地读懂读透抗战历史这本厚重的“教科书”。
  
  首先,历史教育要坚持事实胜于雄辩,继续做好抗战历史档案公开的有关工作,让那些对日本军国主义存在模糊认识的人,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幡然醒悟,让那些对抗战的艰苦卓绝认识不够的人,在先辈们的浴血奋斗面前肃然起敬。
  
  其次,要坚持理性重于情感,自觉避免煽情式的历史教育,既要让民众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要告诉他们如何避免落后,增强靠实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信心及坚定决心。
  
  最重要的,要坚持团结高于分歧,教育引导民众站在全民族的视角看待抗战,充分肯定各支抗战力量的重要作用,自觉避免陷入无谓的纷争,以纪念抗战胜利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时刻,更要重温历史,更要缅怀先辈和先烈,并继承好他们的遗志,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文/胡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