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远离只为成就孩子“下一站幸福”

来源:红网 作者:江兵 编辑:夏熊飞 2014-08-12 10:22:19
时刻新闻
—分享—
  相比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亲子娱乐性,《爸爸在哪儿》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面貌,看着孩子在山村欢乐的奔跑,眼泪却控制不住的流淌不已。不像《爸爸去哪儿》带给我们的“一笑而过”甚至是羡慕不已,《爸爸在哪儿》带个我们的却是更多的从心底重新审视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未来。
  
  没有大力渲染,没有深度包装,有的只是最朴实的本色体现,用最真实的画面和最普通的语言表达着农村留守儿童与远方打工父亲之间的情感交融,隔膜和纷争,没有可以的去回避现实存在的矛盾,更没有“花架子”,不再是镜头高高在上,而是将镜头瞄准了最普通的基层视野,如此的关注基层,关注民生,实打实的求真务实,难怪湖南卫视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强。关注民生的《爸爸在哪儿》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我们就从一对苗家姐妹说起。
  
  爸爸身在远方的奋斗拼搏何尝不是对孩子爱的冀望。千里之外的湖北宜昌,爸爸麻求金和妈妈龙金燕一天的工作是每运一块砖,报酬是1分钱,能的得到的工钱是100块钱,需要连续工作8个小时,这样的工作,他们已经整整干了8年。当我们再看到40度的高温以及摄像机差点运行不了的灰尘环境时,我们能感觉到作为父亲的那种心酸和无奈。天下哪个父母不想日夜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边,教他们读书写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明天围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
  
  然而对于苗家姐妹来说,一家人一起吃顿便饭都成了奢望,姐姐麻利珍从二年级开始已经每天为全家做起了早餐,这恐怕在现在的一些城市家庭中是难以想象的。为了给孩子和家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身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只能投身到远方发达城市中的打工大军中,赚取并不是太高的工资收入去贴补家用,但现实的无奈,让这样的收入途径成为他们心中唯一的选择。当麻求金认真地翻看着还从未见过女儿的画的时候,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让我们看到了作为父亲对孩子那份心底沉甸甸的爱,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心中对孩子未来的一种希冀。
  
  爸爸的远走他乡,就是想成就孩子的“下一站幸福”。当我们看到人人惧怕的马蜂窝居然成为这对苗家姐妹暑假的游戏时,看着他们欢乐的奔跑以及吃着难以下咽的马蜂蛹时,我们的泪水总是控制不住。我们相信,当苗家姐妹的父亲看到时,恐怕也是心底的酸楚无以言表。没有哪个父亲能看到自己的孩子以这样的“危险”作为一种游戏,但他们远离家乡打工,无非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点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过得好一点,不要再走父辈的老路,恐怕是每一个父亲心中最强的声音。只要能让孩子过得比他们好,再苦再累他们也无怨无悔,哪怕是孩子心底对父亲的埋怨,这就是伟岸如山的父爱。
  
  由于传统,麻求金一家现在是寄居在其弟弟家,这让麻求金感到了压力。在外辛苦的打工赚钱,是为了赶快给孩子们一个真正的家。不管如何的苦和累,只要能给这几个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可能就是作为父亲给子女的“下一站幸福”: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也只有这个家完整了,可能父母子女一家其乐融融的局面才能实现,恐怕也才能让孩子真正的不再以“捅马蜂窝”这样的危险作为假期的游戏……对于孩子的“下一站幸福”,父亲可能要求的也并不高,可能只是一家的天伦之乐,子女的健康成才,不用再重复父亲的辛苦打拼,但是面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们又不禁要为父亲努力创造的“下一站幸福”打个问号?城乡差异、资源不平等、歧视性限制等等问题成为了一道道过不去的坎,每个父亲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父辈的努力能不能换来孩子换来城市孩子同样的权利,哪怕是从教育资源的公平开始。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除了把握宏观经济发展之外,同样也需要关注微观民生问题,看似是农村留守儿童苗家姐妹缺失父爱的表象,实则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儿童成长,面对这样的焦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手段加以改善才是上上之策。
  
  文/江兵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