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爸爸在哪儿”凸显知识的“票根”

来源:红网 作者:李青 编辑:夏熊飞 2014-08-11 17:11:24
时刻新闻
—分享—
  《爸爸在哪儿》虽然主要是对留守儿童与他们远在他乡打工的爸爸们之间的情感写真,但通过镜头,聆听爸爸们质朴的话语,对视他们期望的眼神,我们读懂了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作为这些打工的爸爸们,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们重复自己的老路,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获得知识的票根,登上命运的新彼岸。
  
  在泥泞的道路上,在崎岖的山道中,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个幼小单薄的身影,他们或独自一人,或者带着弟弟妹妹穿行在上学与放学的路上。在简陋的房间里,一桌一凳,专心致志的做起了作业。在《爸爸在哪儿》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学习画面。当期末考试结束后,当老师公布学习成绩时,我们看到了唐格利期待的眼神,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事关自己的兑现妈妈承诺的愿望。当听到自己成绩名列全班第二名时,内心的兴奋溢于言表。
  
  在爸爸的眼里,知识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奢望和寄托。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条件好一点,他们可以住得差一点,吃得少一点,甚至可以过上苦行僧一样的日子,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他们依然惦念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依然期望他们能学习好一些。对于自己来说,外出打工也是生活所迫,万不得已,如果文化知识多一点,或许也用不着如此的辛苦,如此的远离父母和子女。其实,通过《爸爸在哪儿》的城乡聚焦,我们在为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爸爸们在为生活为梦想不懈努力而感动的同时,似乎有一种更深沉的画外音:面对这些城乡矛盾,面对这些情感割裂,我们下一步又该怎么办?难到依然这样继续延续昨天的故事?
  
  《爸爸在哪儿》之所以震撼人心,之所以能触动精神,关键就在于节目中蕴含的社会反思。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城乡二元结构,如何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不仅是一道改革课题,也是一道社会难题。在诸多的矛盾问题中,教育是一道必答题,如何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如何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乡村下一代,这才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未来,也才是破解“爸爸在哪儿”中的情感危机。
  
  在一个个留守儿童的眼神中,虽然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但现实的残酷不得不令人忧心,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成绩都不如意,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考出好成绩,一方面却因为亲情的呵护让孩子们无法专心学习。而要弥补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如果没有知识垫底和支撑,二元鸿沟始终难以平复。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开创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改革如何推进,不管是在城市屋檐下打工的爸爸们,还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我们都应该始终坚不断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让自己的思想始终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这样才能才准时代步点,才能最终改变现状和命运。
  
  文/李青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