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献给观众的心灵鸡汤

来源:红网 作者:李江 编辑:刘艳秋 2014-08-01 16:46:00
时刻新闻
—分享—
  说到《爸爸在哪儿》这个栏目,不得不提及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从拍摄手法和关注角度来看,两者虽然有不同的切入点,《变形计》侧重于问题孩子,侧重于一种艰苦环境的磨砺和改造,而《爸爸在哪儿》却侧重于一种两代人的情感沟通,从场景侧重来说,两者恰好相反。但两者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是献给观众的一道心灵鸡汤。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何况是自己的父母!留守儿童问题不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附加题,通过媒体报道之后,社会各界都引起了高度重视,生活好起来了,但孩子的未来没有了,对于在城市打工的爸爸们来说,又有何意义?据专家分析,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亲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有可能造成诸多影响。比如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容易产生怨父心理等。
  
  如何破解这道心理难题?《爸爸在哪儿》利用镜头集中对爸爸所在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进行了近乎白描的勾勒,同时亮出了爸爸心中最隐秘的情感神经。永州新田11岁的唐格利,东莞打工20年今年39岁的唐建平,女儿为了节省费用,天天走几十里路上学,爸爸为了节省费用,漱口不用牙膏,早上不吃早饭。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贫困而放弃心中的梦想。女儿考试夺得全班第二名,爸爸却因为曾经家里穷读不起高中,因此下决心,要让女儿多读一点书,最好考一个名牌大学,即使自己贷款也要让女儿读上好大学。
  
  心怀梦想,矢志奋斗。或许唐建平的女儿唐格利也考不上名牌大学,但作为爸爸,始终把这个梦想埋在心里,并作为克服艰难困苦的动力,能做到这一点就难能可贵。其实作为观众,我们自己对此也该好好反思,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好像是天崩地裂了,就如此消沉,甚至萎靡不振。看看《爸爸在哪儿》里的爸爸们,他们为了子女,为了下一代,为了心中的梦想,显示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亲情是一味强大的精神润滑剂。当唐格利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时,一句“我想你们”道出了心声。3年了,未见过爸爸妈妈,3年,这是一种怎样的牵挂与思念。在记者的帮助下,唐格利,见到自己的妈妈时,女儿无论如何也要给父母买一件礼物,但一句“你来了就是最大的礼物”让人唏嘘不已。应该说在《爸爸在哪儿》的影像中,这种亲情刻画俯拾即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亲情是贯穿于《爸爸在哪儿》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瞬间。正是这种一尘不染的纯真亲情,连接着城市和乡村,连接着爸爸和子女,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生活虽然简单而平凡,但我们不能失去感动。《爸爸在哪儿》用新闻纪实将镜头对准现实中的城市和乡村。城里的爸爸们没完没了的干活,村里的孩子们孤苦伶仃的期盼,这是一种心痛的唯美画面,也是一种城乡的二元生态下的亲情隔离。同时也体现了湖南卫视敏锐的时代嗅觉,深刻的反思精神。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如何让心灵不再沙漠化?《爸爸在哪儿》,其实就是一道心灵鸡汤,一道精神主菜。
  
  文/李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