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用同心的力量让教育“脱贫”

来源:红网 作者:刘艳秋 编辑:夏熊飞 2014-07-27 01:31:53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25日上午,“同心会客室”第二季《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在红网演播厅正式开门迎客,此次活动主张“不需要无限制的给予,也不是无节制的索取,更不会陷入给予与回报的死循环,这是爱与希望的传递。”从而唤起人们心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孝亲”和“爱家”的共同情感,对“奉献”和“大爱”的强烈共鸣。(7月25日红网)
  
  教育一旦和贫困纠结在一起,就成了无解的死循环:因为贫困,孩子们无法受到教育;又因为没有受到教育,缺乏上升的通道,而只能继续父辈的贫困。因此,教育扶贫,才会成为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这就像是我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凭借教育,或习得一技之长,或外出求学,来选择自己的出路。但这也有一个前提,即教育是可以倚靠的。可现实是,如今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教育,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孩子改变命运的重担。
  
  不需冰冷的数据,只消看看每日的新闻,我们就能窥见当前贫困区教育的现状:背着课桌、撑着竹筏、甚至需要凌晨起床翻山越岭去上学的有之;靠着墙角睡觉、午饭是自来水泡米饭的有之;低年级和高年级混班、没有课本、甚至整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的有之……这些足以震撼你我的情节,就这样真实又残酷的存在于生活中。
  
  而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假如他们穷的连故事也没有》里曾说,更多的贫穷,是枯燥乏味的,没有故事,也没有深度,更没有诗意。能够让城里人动心的人,还不是最穷的人,因为他们还有故事可以出卖。在媒体没有挖掘到的更贫困的地区,那些连故事都没有的孩子,或许连得到一个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奢望。
  
  要想通过教育来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最先要做的,是为贫困地区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让当地的教育水平不至于落后城市太远。换句话说,就是让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让教育能拖得起孩子的梦想。教育如何脱贫?说到底,无非两个途径:一是靠政策层面上的教育均衡;二是靠地方发挥主观能动性。
  
  政策层面上来说,国家对教育的倾斜可谓从未止步。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扶贫工作时,对新阶段精准扶贫就曾提出了三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抓好教育,不能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至于地方的主观能动性,湖南无疑做的相当充分。2013年,经湖南省委常委会讨论决策,省财政对武陵山片区农村教育和卫生人才给予2亿多元专款支持;更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通盘考虑,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权益,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程管理,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联系。
  
  而湖南统一战线对贫困区教育的帮扶实在值得单独一提。这其中,有开展形式多样的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有在贫困地区兴建光彩学校的,有在职业院校捐建‘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班级的,还有直接帮助学生的,有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到走向社会这样一个全程资助的……
  
  或许鲜活的事例更能说明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巨大能量,陆怡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孩子,在“民建宏远班”的帮助下,她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从一个山区的孩子,变成了敢于追梦的大学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同心会客室的直播中,屏幕上的一张张笑脸,都是“同心工程”播撒下的希望。
  
  这就是同心的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依靠“同心”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教育何愁不“脱贫”?丰盈的教育资源下,教育扶贫又何愁不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有存在的价值,同心工程每帮助一个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就是帮他们点亮了心里的一束光,当这些光束汇聚,照亮的,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文/刘艳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