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在孩子与暴力之间,我们失去了怎样的防线

来源:红网 作者:寇宇龙 编辑:夏熊飞 2014-07-10 00:07:25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8日下午,河北一8岁男童晓辉遭11名同学围殴致死,涉事同学均不满14周岁。警方披露称,打人的几名同学当日因闲来无事在村内找人打着玩儿,恰好碰到晓辉便将其强行叫走并殴打。晓辉6岁即遭母亲遗弃,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在校内常遭高年级同学欺负。(7月9日《京华时报》)
  
  8岁男童惨遭围殴,而涉事的少年均未满14周岁。打人者因年龄小,或将会免于刑事追究,然而一个8岁孩子的生命却就此终结了。这样的惨剧竟然起因是“闲来无事打着玩”,这样的理由让人浑身发冷:在那11名少年眼中,究竟视生命为何物?一个人的生命在他们眼中究竟是多么的轻?
  
  我们不少人在年少时都曾碰到过问题少年,也曾做过不少年少轻狂的事,但暴力与少年如此冰冷的联系在一起,却是所有人都不能容忍的。因为来自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以及在道德和习惯基础上的行为准则,为孩子设定了一条底线,使其的成长处在向善的道路上。如今,在一个村委会门前广场和玉米地里,一群孩子将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围殴致死,我们显然不能将它视为一个只有偶然意义的个案。实际上,使用暴力是一种习惯,在这11名少年的成长轨迹中,定然缺失了来自学校和家长成功的向善引导,来自社会的阳光因子也显然没能阻挡住暴力因素的渗入,结果才有了最终的骇人行为。
  
  因此在震惊和悲痛之中,我们应反思在这个乡村,孩子们的行为底线为何消失了?为什么暴力代替了爱与善良占据了少年的内心?
  
  从报道可知,晓辉长期和年迈的老人生活在一起,在被围殴之前,曾多次被别的孩子殴打、欺负。母亲离家,父亲外出打工,家庭能提供给晓辉的保护和关爱太少了,父母长期与孩子两地分离,缺少了家庭的庇护,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成长问题,暴力倾向就是其中之一。从现有的报道中,我们还无从得知参与围殴的孩子中有多少是留守儿童,但这些暴力少年的成长轨迹理应被仔细审视,或许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事件发生后,当地的学校不让学生们议论此事。学校这么做可能顾及到了事件会在学生们当中造成不好影响,然而作为专门教书育人的机构,理当进行反思,甚至是承担一定的责任。如上文中提到的,学校教育对于孩子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有着重要影响,11名少年共同参与围殴,不得不说学校的教育在这11个孩子身上是失败的;学校除了教书本还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保护,晓辉曾多次被高年级的孩子欺负,在此期间,晓辉的班主任、老师就从没有觉察并在制止后对打人者进行教育吗?
  
  在孩子与暴力之间,本应有一道坚实防线,这道防线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守护。当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当学校失去责任心,当社会充满暴力引诱,暴力才会占据孩子内心。我们悼念一个孩子,不仅是落下泪水,更要重新筑起防线。
  
  文/寇宇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