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推进政务公开,监督政府行为,纷纷推行了电视问政节目。事实证明,电视问政,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了沟通联络的桥梁纽带,它对于迫使官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维护和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好地树立政府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将电视问责,比作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考试”,很恰当。既然是考试,官员就必须做好功课。否则就会在考试中“失分”甚至乱官。所以,接受问责的官员,大都会高度紧张。如果官员工作做得很平常,群众不满意,自然心虚,问政现场红脸、出汗,也在所难免。
而且,问政还时有“意外收获”,一些屁股不干净的官员,在三问两问后,竟被问出了贪腐的“罪行”。今年4月,就有媒体报道说,陕西省商南县的一名官员因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在一次广场问政中当场被免了职,令当事人“掩面而泣”。
然而,电视问政虽是医治懒政的一剂良药,但似乎也让某些官员产生“抗药性”。多次“出镜”的官员,会在应试的实战中累应对的经验,心理素质、应对技巧和“表演”水平,都会有所长进。即使那些暂时没有轮到接受电视问政的官员,也会注意“观摩”,或在单位进行模拟问政,把别人的“教训”,转化成了自己的“经验”。这样,他们在接受问政时,也能从容应对。
或许在一些官员看来,接受电视问政,主要的是一门“表演艺术”,甚至只是“语言艺术”。只要说得正确、滴水不漏,就是上策。于是,在工作中屡试不爽的官话、套话,就出现在了电视问政上。
比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既要抓紧解决,又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馒头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步一步来。”“看到群众这么困难,我是觉也睡不好啊!”“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群众最急需的事情。”再比如武汉那位区委书记所说的“加大力度,尽快解决。”……
这些话,再过一百年,也是正确的。但这些话,只不过是“正确的废话”而已,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容易成为拖而不办的理由。
难怪有人建议,“永远讲正确废话者不应升职。”受此启发,笔者建议,作为向市民现场直播的电视问政节目,更要祛除“官话”“套话”“新的八股”“新的形式主义”。让那些做功很差,却很擅长“语言艺术”的官员失去市场。正如网民“柏天可”所说:“‘电视问政’刚开始还能让地方官员们红红脸、出出汗。如今他们脸也不红了,汗也不出了,基本能对答如流了,有的还会抢答。不能让电视问政成为表演。群众关心表态,更关心问题整改的成效。”
现在的一些电视问政,似有沦为“表演艺术”的危险。对此,问政的评委和观众们,已经有所察觉。
或许,电视问政必然会是语言加形体的“表演艺术”。电视问政,办到何时,如何办,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维护城市秩序,如果过多地指望电视问政,无疑是悲哀的。其实,政府各部门及其官员,对照职责和法规自问,是源头性问政。当政府及其官员,都能自觉以各自的职责和法律法规,认真履职,时时问政。并且,不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必将受到问责。那时候,电视问政,或许就可以告别历史舞台了。
文/印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