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郭家桥村居民家中使用沼气烧水。
湖南浩博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环保酵素。
向导在介绍浏阳市三口镇的垃圾分类。
本版图片均为
本报记者 赵持 童迪 实习生 余劭劼 摄
制图/李雅文
编者按
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启动以来,全省上下务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湖南模式”逐渐成型,全省两型示范创建正在由“盆景”向“花园”转变。
为了宣传我省两型社会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根据省委宣传部的部署,本报从今天起,连续推出“两型生活 美丽家园”大型系列报道,以10个整版的篇幅, 分行业、分领域聚焦两型示范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今天推出第一期,聚焦两型家庭示范创建,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奉永成
下面条当早餐,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如果是长沙市雨花区浦沅社区66岁的退休工人丁秋林来做的话,就会变得很“复杂”。他会边煮面,边抬腕看表,面条入开水后40秒捞起,绝对不能超时,因为超时费气。
一个无纺布环保袋缝缝补补用了10多年,晚上上厕所“蹭”路灯灯光,攒广告纸叠成纸碗替代塑料垃圾袋……在雨花区浦沅社区,丁秋林是出了名的“抠”:他和老伴退休工资加起来3000余元,儿女都是小康之家,早已衣食无忧,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甚至省肥皂、省塑料袋,生活中的节约之道,成了一条条实实在在的“家规”。
丁秋林常说,过有水的日子,得操缺水的心。每天早上,他会接上一小盆冷水洗脸,不管三伏天还是三九天,他和老伴都用凉水洗脸,再将洗脸、洗菜等用水攒到一只塑料大桶里,用来拖地、浇花、冲厕所。上午,他和老伴会拎上一个无纺布袋去市场买菜,这只布袋他用了10多年。对于买菜丁秋林也有心得,他只挑本地当季菜。午餐只有他和老伴吃,标准永远是一荤一素一汤,晚餐因为儿子、儿媳来吃饭,菜会添到五六道,但他要求必须餐餐“光盘”。
丁秋林的家只有50平方米左右,但充满绿色和活力,阳台上既有争艳的花草也有当季青菜。下午3时,是丁秋林浇花、浇菜的时间,留下的洗菜、洗脸水,这时正好二次利用。
至于洗衣服,那就更有“讲究”了。丁秋林家从不用洗衣液、洗衣粉,因为这些产品含磷和漂白剂,会排进湘江。他家现在用的是10多年前“囤”的长沙老牌马头牌肥皂,又干又硬很耐用,每次用旧牙刷蘸水,揩肥皂刷洗衣服,以至于用了一阵子后,肥皂就会像砚台,中间被刷得凹陷下去。
晚上11时,丁秋林和老伴会准时睡觉。早在多年前,社区尚未有人用节能灯,他就将原来40瓦的客厅环形灯换成7瓦的节能灯,而厕所和厨房仅3瓦。老人夜里上厕所的频次多,需要夜灯,他家住2楼,客厅外有一盏路灯长明,睡前他敞开卧室门,撩开客厅窗帘一角,路灯余光正好“借”来照路。
丁秋林家的生活,看起来非常普通,但如果细算一笔经济账,低碳的效益让人大吃一惊。
丁秋林家常住两口人,全家年人均用水90立方米。据统计,长沙城市居民年人均173立方米。两相对比,丁秋林家人均年用水量要节省83立方米。长沙700万常住人口中以城区人口400万计算,年节约用水33200万立方米,长沙现在的这些水厂,一般年供8000万立方米,如果市民都像丁秋林家一样节水,等于长沙新增了4座水厂。
用电方面,丁秋林家人均每月用电仅50千瓦时,年人均用电量仅600千瓦时。而根据市统计局资料,2012年长沙居民年人均用电量达952千瓦时。可见,丁秋林家年人均用电量要节省352千瓦时。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寅时当卯时”,这是丁秋林的两型哲学。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像丁秋林这样亲身躬行的“低碳达人”。
■记者感言
让“最小国”发挥大作用
本报记者 奉永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中的一句歌词,充分诠释了家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社会如大海,家庭像港湾;省妇联主席肖百灵同志将家定义为“微小‘细胞’”。
不管是“最小国”,还是“微小‘细胞’”,都充分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在两型社会创建中,家庭的参与程度,同样至关重要。
丁秋林,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带领家人将珍惜一切当成生活习惯,但他从不把“低碳”、“两型”这类时髦话挂在嘴边,因为这些早已成了他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老丁也因此成为了公认的“长沙低碳达人”。
在两型社会创建中,像老丁这样的“低碳家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所有家庭,都能像老丁家这样,把珍惜当成生活习惯,使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进家入户,那么两型社会的创建也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两型社会创建中,需要所有家庭都积极参与进来,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让“最小国”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