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1、综合国力的构成:“软实力”与“硬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我们通常将其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即最为通俗形象的称谓: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顾名思义,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属于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等显性的物质生产力,而“软实力”,最早由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是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是指由国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等精神文化生产力组成。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内在化和全面化,这一认识日渐加深。同硬实力一样,文化软实力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强大的军事实力,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软实力累积着民族的智慧,从根本上促进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促进着民族创造力的提升,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
2、战略意义上的文化繁荣与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等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正日益聚集于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随着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凸显,我们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更趋全面,越发深刻。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其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大高度重视文化,这不仅表现在它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还表现在它对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更全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紧锣密鼓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文化建设的战略性意义已毋庸置疑。
二、文化建设中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内在的品格精神。回顾上世纪以来一波又一波的“文化建设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建设的主体对象——”文化“,其本身也是个复合体,存在着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商品属性,同样有“软实力和硬实力”之分。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1、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属性)
我们所说“文化软实力”,是指社会核心价值,文化理念与传统信仰,包括国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民族凝聚力等意识层面的抽象的精神力量,是文化的主体和灵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其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文化软实力建立在文化自信上。
要想获得文化软实力必须克服文化自卑建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始终是一个开放体,中国的老子孔子至今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中华文化既有很强生命力,又有很强的包容性,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战国时期“胡服骑射”,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发扬光大;20世纪,共产主义传入中国。
为何要克服文化自卑,是因为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西方的文化比我们要先进,所以必须全盘西化。其实,资本主义有它天然的缺陷。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我们看一看狄更斯笔下的十九世纪的欧洲,以及二十世纪的种族歧视下美国。我们就知道,没有一种文化是天然完美的,也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天然的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人指手画脚。文化自卑的另一种表现是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不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文化软实力的获得必须有文化自觉,也就是对自身文化的审视能力。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影响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相对于商品属性来说,更具隐蔽性和持久性,建设成果缺乏时效性,不能立竿见影。正是这一特性,使得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核心地位常常被以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文化硬实力建设所占据。主流意识建设的忽视导致了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首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缺失,造成了诸多的群体性事件,价值失衡,诚信危机四伏。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及其对外的影响力的主要源泉来自核心价值体系,来自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觉遵从,而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人们思想困惑、精神焦虑、价值失衡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甚至比较严重:九零后青年卖肾只为苹果手机;大学生公务员热,求稳求逸,千人争抢一个职位;陕西安监局的“表叔”、广州城管局的“房叔”,以权谋私;诚信危机四伏,社会浮躁之风俞烈。
其次,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和服务供给不足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各种基层迷信及低俗趣味的蔓延,极大地降低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长此以往,将会导致社会发展偏离正确轨道。
第三,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投入与人才培养体制的落后,核心资源被垄断,上升渠道的狭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趋重;而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和教育体制落后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综合素质偏低,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特别是服务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管理与经营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急缺,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人才支撑力薄弱,后劲不足。
2、文化硬实力(产业商品属性)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主要包括三个大类: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由于文化产业通过创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促进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消费,不但凝聚人心关切民生,而且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贡献经济增长,影响GDP增速,而被形象地称为“文化硬实力”。
文化产业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中后期的产物,是与之相关的文化市场长期发展的结果,从21世纪初正式进入我们宏观文化政策层面以来,其参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的作用开始凸显,甚至一度出现“文化产业热,”各地区纷纷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相继提出文化大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文化与经济和科技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视为新世纪的“朝阳工业”,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正是由于对经济发展追求的惯性,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中,偏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缺乏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的根基的当今文化硬实力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片面追求文化产业的GDP,造成的经济利益至上,许多公益文化事业被强行推向市场,部分文化遗产被破坏性开发。在文化建设大潮的席卷之下,文化事业也毫无例外地被逐步产业化,许多文化遗产也被推到市场经济之中,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这一原则被人为忽略,从而导致许多文化遗产被过度开发。长此以往,文化遗产在产业热的浪潮的洗礼下将会彻底消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其次,其次,文化产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今文艺精品乏善可陈。图文音像粗制滥造,创意制胜,降低品位,迎合市场,追随流俗,缺乏精神性。低品位文化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群体的感官愉悦和心理需求,但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对高雅和崇高的坚持,忽视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第三,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特别是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内部经营秩序混乱。体制机制不健全,再加之文化产业政策不配套、不具体、不完善,缺乏分类指导和协同运作的政策体系,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深远高效的行业规划与发展环境。当今我国文化产业链条极为脆弱,市场化运营机制、文化市场体系不完善,存在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的现象,没有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也缺乏相应的激励与创新机制,同时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国际化程度不同,整体竞争力不强。这使得文化产业整体面貌模糊而紊乱,制约产业本身的迅速发展。
3、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片面强调文化硬实力发展造成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薄弱。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诸多,总体而言,是历史和国情以及国际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历史与国情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依存于政治发展,尚未获得本土地位。十三届七中全会以来,经济发展被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之下,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硬实力发展被高度重视,而文化软实力则扮演着附属角色,长期被忽视。
国际影响方面:20世纪以来发挥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效益,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做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他们通过实施文化发展战略而获得较大成就。为紧跟国际发展大潮,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产业热兴起。
三、文化建设中的软实力意义
1、硬实力对软实力的影响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但是资本主义为何没有在中国诞生,这就是文化内核起关键作用。
2、软实力对硬实力的影响
在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这个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并不是促成历史车轮推动的唯一力量,在宏观层面上,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主体的精神和信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资中筠在《冷眼向洋》一书中认为,美国的活力在于美国的两大思想因素——就是基督教精神和体现在宪法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精神对美国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的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主义社会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分化下倡导平等,是物欲横流中的净化剂。
所以,我们不能否认文化硬实力的经济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对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全面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深刻认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深远意义,坚持文化生产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统一,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高度与深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文化繁荣与发展必须软实力与硬实力建设齐头并驱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推动中国文化繁荣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促进其互补互动,相得益彰,重视文化软实力的繁荣和发展。
1、坚持文化意识形态的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其高效稳定的前进。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信仰建设有利于加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从而促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产关系的形成,为文化生产力的发挥提供有序稳定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状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2、传承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和民族传统,不断丰富文化创意的内容形式,同时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我们的文化传播力和文化的辐射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在汹涌的时代大潮中,在复杂的历史时空中,我们在维护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充分展示我们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特色,以独特的文化价值形式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占据重要地位,并坚持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与西方先进文化发展模式“引进来”双管齐下,保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3、推进公益文化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变单一的服务模式,继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同时增加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增加对特许群体和欠发达的地区的公共文化的援助。文化权利、文化民生,关系百姓福祉。文化需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它关系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完善、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必然要素。人们说,“不被审视的生命不值得度过”。人由何处来,向何处去,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是人类的终极命题。对它的思考,关系一个人的生命的品质,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从前人那里获得进行诠释,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丰盈。
4.均衡资源分配,加大教育投入,打破陈旧的知识结构,把文化教育作为战略领域来看待,加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改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形式,调整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它的发展尤其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的人才。与此同时,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推动战略规划、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内外并举的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的尽快建立。
五、结语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南怀瑾先生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既有许多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又有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明,所以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在文化建设上,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敢于兼收并蓄,不妄自菲薄,同时,又要有文化自觉,能审时度势,敢于创新,敢于超越,那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一定能够来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湖南省图书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