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寻根祭祖陕西行”:在红色旅程中找回丢失的东西

来源:西部网 作者: 编辑:redcloud 2014-04-14 10:55:34
时刻新闻
—分享—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前,矗立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的塑像。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前,矗立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的塑像。)


  西部网讯(记者王莹)4月7日下午,“寻根祭祖陕西行”全国网络媒体采访活动红色之旅在志丹结束。当年,红军长征就是在这里宣告结束,三大主力实现胜利会师。
  
  五天的时间,采访团从照金到延安,再到子长,再到志丹,沿着陕甘边革命老区的红色足迹一路向北。“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将到达黄河,感受中国革命如滔滔河水般奔腾向前。”知名网友“小鱼水中游的爸爸”说,仔细体会革命老区这片黄土地上发生的种种,能够在一路上找回很多丢失的东西。
  
  不只是“长征的一部分”而已
  
  “小鱼水中游的爸爸”认为,这次的红色之旅比较全面,从照金到子长,再到志丹,通过陕甘边根据地的三个主要领导人习仲勋、谢子长、刘志丹,将这段红色的历史串联在了一起。
  
  他说,有些人觉得陕甘边根据地只是红军长征的一部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读了长征史之后就会知道,如果没有陕甘边这部分力量,红军很难快速恢复起来,习仲勋、谢子长和刘志丹这三个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此外,他觉得重走老区,体会艰苦岁月,能够对当下的反腐倡廉提供很多教育意义。“比如我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最原则的东西,如果能够做好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一些问题。”
  
  父亲的遗愿:再回延安看一看
  
  “寻根祭祖陕西行”全国网络媒体采访活动中,每到一处,有一个人总是看得格外仔细。“此次我来,是为了却父亲的遗愿。”广西新闻网总编辑王庆说,他的父亲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曾经在延安战斗和工作过,解放之后父亲总想回到这里再看看,却一直没有机会。他说,自己是替父亲重走了一遍革命老区。
  
  正如那首诗中所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追忆虽易,活着不易,且忆且珍惜。老同志带着晚辈边走边忆边说,述说当年延安革命峥嵘岁月。跟在旁倾听的我,仿佛回到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后,王庆在微信中写下了自己的心情。
  
  替父亲了愿的同时,王庆也在这次红色之旅中对革命老区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认为,在延安能够找到真正属于中国人的信仰支柱,尤其是在清明节期间重走红军路,让他此行觉得很有意义。
  
  重走老区体会“种子爆发的力量”
  
  “重走老区绝对不是走形式,而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和想法。”北方网旅游频道总监金阳说,路上他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当前的反腐“铁腕”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金阳说,他是有着红色情结的,“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够战胜美国的原子弹?是因为理想和信念,这是红色的力量,是种子爆发的力量。”他说,人活着有得有理想和信念,这也是重走老区的意义所在。
  
  红网新闻中心副主任胡蓉平说,作为湖南人她觉得很骄傲,因为一路上都能看到毛主席的足迹。“在黄土高原艰苦的条件下,他是如何在这里领导革命的,付出了多少艰辛、忍受了多少痛苦,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宁夏新闻网记者葛龙觉得,此行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尤其是能够在清明期间重走红色路线、悼念革命烈士,让他深刻地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奋发。
  
  媒体人都该来一次新中国新闻诞生地
  
  “没有东西就创造东西,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葛龙说,这是他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之后最大的收获。“看到老一辈们在极其贫困艰苦的条件下写新闻、走基层,对于从业者们来说是很大的鼓舞。”
  
  胡蓉平说,延安新闻纪念馆是每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来看看的地方。“虽然当年还没有网媒,但媒体人对待新闻精神都是一样的。”
  
  红色旅游尴尬:只知瓦窑堡不知子长县
  
  “虽然知道瓦窑堡,但如果不是这次来,我并不知道它在延安子长县。”河北新闻网编辑田士威说,应该继续加大对陕甘边革命老区的宣传力度,将所有红色文化遗迹整合成为一张名片。
  
  而金阳则认为,在“延安革命圣地”的大背景下推广好陕甘边红色旅游,应该注重不同地区和不同景点的差异化。“比如子长,一方面有瓦窑堡革命旧址,是红色的摇篮。另一方面治沟造地,正是传承了当年的南泥湾精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