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9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作了题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打造“有为政府”》的发言。
付志方:
全面深化改革,基础在社会,关键在市场,评价在人民,组织实施要靠政府。政府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决定改革的深度、进度和成效。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好愿不愿、敢不敢、会不会、能不能改革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打造“有为政府”。
一、政府应当做引领改革的先行者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触及社会治理理念、行政运作模式和工作链条的再造,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能否在国家利益、群众利益、团体利益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能否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使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意愿,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关系改革成败。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和行政人员队伍中,存在不用权、不审批、不收费就感觉没事干、没价值、没权威的心理;怕改下去影响自身利益,怕改不好带来负面效应;存在不适应、不主动甚至不愿意改革的心态。推进改革必须跨过愿不愿改革这道坎。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认识改革是民之所盼、党之重任、国之出路,坚定改革决心,真心拥护改革,积极推动改革,既不能指望靠维持现状来维护既有利益,更不能谋求在改革中为自己多留一杯不义之羹、多争一份不当之利。
二、政府应当做勇于改革的担当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改革进入深水区,破与立的勇气和胆识是对政府责任担当和执政水平的考量。比如放权市场、让利社会,“放”就要放出市场规则下的发展活力,“让”就要让出社会公平正义、群众真正受益,力戒欲放难舍、揽重放轻、让而有限,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调节分配、扶危济困,基础差、资源少的欠发展地区,技能弱、机会少的弱势贫困群体,往往处于市场配置资源的盲区,要及时有力地“雪中送炭”,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弥补市场失灵。政府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敢于为改革、为国家、为人民负责任、担风险,否则,改革将难得善成。
三、政府应当做科学改革的谋划者
改革过程是复杂的,机遇看不准、抓不住,情况弄不透、方法不对路,系统性、协同性不到位,就会顾此失彼,四处冒烟,摁下葫芦浮起瓢。比如,如何一边调结构,一边抓转型;如何一边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一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职工转岗和再就业搭桥铺路;如何在医疗、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既改出公平效率、科学发展,又能让群众买账,等等。所有这些“两难问题”,都考量政府的真本事。“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质就是要求更好地“弹钢琴”,解决“会改革、改革好”的问题。要把克服本领恐慌、弥补能力不足作为提高改革执行力的关键,做到开放思维与法治思维相结合,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定好规则与兑现承诺、搞好服务相结合,趟出一条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路子。做好深化改革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把政府该抓、该管的事用心抓好,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办的事转移出去,提高人民的普惠指数。
四、政府应当做推动改革的实践者
制定政策、落实政策,是政府推进改革的主要手段。简了多少政、放了多少权固然该办,市场的反应、企业的感觉和人民的满意度更为重要。改革政策和措施应力戒雷声大、雨点小;力戒公布快、兑现慢,出台多、落实少,过程损耗大;力戒“强弩之末”,事倍功半。为此,要重点在政策落实的提质、提速、提效上下功夫。提质,就是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提速,就是立行立改,清除各个环节的中梗阻,打通政策落实通道,减少过程损耗。提效,就是善做善成,提高改革政策的效益。建议建立改革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机制,杜绝政策棚架现象,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