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2月27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杨绍军像往常一样,吃碗面条,作为一天劳累的工作的结束。
“晚上只吃碗面条,坚持好多年了。常德不少人都叫我‘面条大王’。”作为每天的晚餐,8元钱一碗的面条似乎只是个人的饮食习惯。但如果将杨绍军自己8元一餐的伙食标准与他500万每年的慈善支出罗列在一起,简单的物质生活之外,更多的是折射出爱心的光辉。
从1996年3月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首批收养26名孤儿起,杨绍军在慈善道路上就从未停止过脚步。建院以来,杨绍军累计投入达3800多万元,收养孤儿及父母服刑人员子女526名。这不仅让杨绍军深深体会到人生的价值,而且让他体味到人间真正的快乐。
曾经有人问他,“老杨,你快七十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你这样做图个啥?”当时,杨绍军回答了八个字:知恩图报,行善积德。但在与红网记者的交谈中,杨绍军坦言,自己确有所“图”,“就我个人而言,不需要院里出去的孩子任何回报,但还是希望他们将来有能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把这份爱心好好传递下去。”杨绍军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短短几十年,所谓的财富,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唯有爱心可以永久传承。
从“及人之老”到“及人之幼”,爱心像是滚雪球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杨绍军做慈善事业30多年的时间里,通过诚实劳动所得,赡养孤寡老人,抚育孤儿,收养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倾注了所有心血,尽自己的能力让他们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1982年,杨绍军通过养猪,生活慢慢宽裕,他就把村里七个孤寡老人赡养起来,还把三个无家可归的老人接到自己家里,请人替他们洗衣、做饭,供他们吃、穿、住、用,给他们诊病。13年,老人们过得衣食无忧。老人去世,他就像他们的儿子一样,热热闹闹把他们送上了山。1995年,杨绍军送走了最后一位老人后,心里头反觉得空落落的。
一次与一名流浪孤儿的偶然接触,使杨绍军又产生了要办一所孤儿院的念头。他想,孩子是人生的起点,给孤儿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过上好日子,受到教育,感受党的阳光,改变他们的人生。
杨绍军把自己经营的小酒厂的设备卖了,将旧厂房粉刷一新。钱不够又找朋友借了16万元。1996年3月1日,是他和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这一天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阳光孤儿院正式成立了,把26名孤儿接进了新家。孤儿院取名阳光,是杨绍军自己定的,意在要让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享受到党的阳光的温暖,过上幸福生活,茁壮成长。
2000年到2008年,杨绍军在丹洲乡的老院区建起了两栋孤儿公寓大楼。还建了孤儿后勤和活动大楼,员工宿舍和大礼堂。2002年,为了方便在市内读高中的孩子在市区生活、学习,他又在市区建起了五层的孤儿公寓和七层的综合大楼。两个院区的建筑面积达一万多㎡,总投资1000多万元。
每月能领100元零花钱,孤儿院培养出了研究生
生活在阳光孤儿院的孩子们三到五人一间房,都带洗漱间、卫生间,供冷热水,每人有两个衣柜,每个房间都安装了冷热空调。还设立了教室、电脑室、荣誉室、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形体训练室、健身房、会议室和多功能活动大厅,室外还建有篮、排球和羽毛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
孩子们每餐都是两荤三素一汤的自助餐。卧具、衣服、鞋袜、洗漱卫生用品、雨具、文具都由院里定期统一发放。每周发一次水果,每人每月还发一百元零花钱,院外的孩子们都很羡慕。
为了管理、服务、教育好这些孩子,杨绍军先后招聘了四十八名教师、医生、厨师、服务员和管理人员日夜为孩子们服务。孩子们抚养、教育、医疗、水电、交通等费用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方面的开支每年达500多万元。建院以来,在这方面总投入达3800多万元。
十八年来,杨绍军一共从全省老、少、边、穷、灾区收养的孤儿和父母服刑人员的子女共有526名。抚养这些孩子不仅仅是把他们养大,而是千方百计把他们培养成才。截至2008年,常德阳光孤儿院共培养出研究生3人,大学、大专生30余人,中专生100多人,目前已抚养成年,从大中专学校毕业的有280余人。
为弱势群体发声,建议关注高墙外的留守儿童
2009年当选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后,杨绍军进一步提高阳光孤儿院的办院质量和孤儿生活待遇。孤儿新增培养大学生42名,其中重点本科生5名,大中专生100余名。新增收在监狱服刑人员的特困未成年子女(阳光抚育中心抚育对象)四批计60余名,其中升入大学的2名,中专生15名,走向社会工作的10余名。杨绍军还在2013年创立“常德军制汽车线束有限责任公司”吸纳50名残疾人员就业。
“一直以来,我所提交的建议,基本都是围绕弱势群体来发声的。”作为人大代表,时刻注重关注弱势群体,围绕他们进行调研、走访、慰问。今年,杨绍军准备在两会上建议,关注高墙外的留守儿童。他认为,关心照顾好服刑人员的子女,不仅可以帮助狱中服刑人员认真服刑,还能及时消除那些孩子心里存在的阴影,让他们更加阳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