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嫦娥落月耀星辰 玉兔信步驱广寒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余晓洁 郭丽琨 罗沙 编辑:何冰 2013-12-14 22:56:22
时刻新闻
—分享—

  --写在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之际

  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余晓洁 郭丽琨 罗沙)38万公里有多远?它一头是地,另一头是月。一头是梦想,另一头是现实。

  38万公里有多远?它一头是古,另一头是今。一头是嫦娥,另一头是故乡。

  连接地与月,这一天,中国走过了古与今。这一梦,华夏儿女守望了千年。

  2013年12月14日,一个千年梦圆的日子--身披五星红旗的嫦娥登上月球驾临广寒宫。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登月有何秘诀?我们在嫦娥“三姑娘”出征的地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找到了答案。大凉山深处有条路,名叫探月路,路旁的三块巨石铭刻着大字: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今夜,嫦娥落月、玉兔相随,中华捷报、再震寰宇

  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也是自1976年前苏联Luna 24探测器之后,人类月球探测器首次软着陆。

  “无论从探月工程角度,从中国航天整体发展来看,还是从世界深空探测角度看,嫦娥三号落月成功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说。

  月球朝向地球这一面的西北角:虹湾。

  这是嫦娥准确软着陆的地方,也是未来3个月玉兔要信步探测的地方。

  “过去人类的着月探测大多集中在月球赤道附近,虹湾还从来没有其他国家勘察探测过。所以嫦娥和玉兔在这里的‘每一步’,不仅在书写中国探月史,也在丰富世界探月史。”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

  今夜,航天人无眠。他们把五星红旗送上了38万公里之外地球的忠实伴侣--月球。

  十年探月路,托举中国梦。嫦娥一小步,中国一大步。

  国际深空探测俱乐部,中国是一个“后来者”。约半个世纪以前,前苏联发射的探测器第一次掠月而过;1969年,美国人实现了载人登月,先后将12人送上月球。

  “我们愿意国际合作,但高科技不会白给,只能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确,美国早已把活人送上了月球。如果因为别人走得很远我们就不走了,那我们的航天、深空事业只能瞅着别人干。中国人就没有作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总指挥栾恩杰院士说。

  2004年立项以来,中国探月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有所作为的中国道路。

[NextPage]

  今夜,嫦娥用“中国创造”在深空刻下“中国坐标”

  十年探月旅,十年创新路。

  探月之旅,开启中国深空探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直刺苍穹。作为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我国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探月之旅,不断托举中国高度。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此后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超额完成拓展任务。目前,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飞到了距离地球6000万公里的遥远深空。

  探月之旅,书写航天崭新篇章。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披挂出征。今天“三姑娘”瞄准虹湾着陆区稳稳“一落”--月面软着陆。接下来,着陆器将在着陆区就位探测。而“玉兔”将缓缓驶离“走起来”--利用各种科学载荷进行月面巡视探测。

  今夜,我们举目月宫里的“三姑娘”,牵挂深空中的“二姑娘”,追思撞月的“大姑娘”。

  却顾所来径,步步是跨越。

  嫦娥三姐妹,肩负不同使命。不同使命,意味着一切归零,崭新开始。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核心技术。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有八大创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地外天体巡视探测;首次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突破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高精度入轨技术;我国首次研建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科学探测;首次在航天器上采用同位素热源和两相流体回路技术,满足探测器月夜生存;研制了地球重力模拟等特种实验设施,形成一系列先进实验方法。

  “首次地外软着陆和巡视探察,嫦娥三号的任务就这一句话,但极具挑战性。与其他卫星或探测器相比,嫦娥三号新研比例更高。从着陆器到巡视器,到实验设施实验方法,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产品、新技术。”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从地球到月球到深空,中国航天人苦干实干,凭着自主创新的中国精神托举中国梦。

  今夜,鲜花送嫦娥,掌声送英雄--可敬可爱的航天人

  一批极富创造力的人才,永远是我国高科技事业最宝贵的财富。

  梦想成真的日子里,没有理由忘记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科学院等组织、研发单位里那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

  是他们,让中国人奔月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

  “我80多岁了,天天总还是想能和同志们在一起。对航天,就是这么个感情。”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深情地说。老人告诉记者:航天是一片沃土,只要一颗种子送到这片沃土里,它就要茁壮成长。因为航天需要集体的力量,是集体的事业。

  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自2008年批复立项以来,先后经历了21个月的方案设计、26个月的初样研制、19个月正样研制。

  在采访中,我们时刻被航天人扑面而来的青春朝气感染着。

  在这个集体里,二十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很可能在团队里跟着干学着做。三两个回合下来后,你就可以带领几个人去做事情了。经历过一两次工程后,就可以独当一面了。总师、副总师也就四十多岁。

  在采访中,我们时刻被航天人“1万-1=零”的文化震撼着。

  航天是一份“1万-1=零”的事业。一颗螺丝钉、一个插头就可以决定整个工程的成败。“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西昌发射中心发射塔架西侧刻在大山上的20个大字,是中国航天质量文化的告白。

  在采访中,我们时刻被一股股叫作中国力量的暖流感动着。

  着陆器分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熇,因人漂亮被称为“真人嫦娥”,又因干活拼命被称“女汉子”。为了探月事业高龄生产,生完孩子两个月就立即上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数据专家车著明自学成才扎根大凉山深沟20载,苦心钻研使轨道预报精度达到世界一流……

  “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甚至几十万人一杆枪,一大批人在默默从事这个树国威的事业。”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

  今夜,我们共同见证嫦娥落月耀星辰。明天,从嫦娥怀抱走出的玉兔将信步月宫。嫦娥玉兔将互留倩影。它们的月宫故事,刚刚开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