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教育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延续传统吧,别人说你没有创新、因循守旧;搞点改革吧,总会受到这样那样“鸡蛋里挑骨头”的指责,此前广东惠州南山学校期中考“顶碗”的行为习惯培训如此,这一回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的处境亦然。
按理说,经过几百年的摸索、实践、理论化和体系化,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专业科学。但现实中,又似乎每一个人在谈论教育的时候,都展现出一种专家的口吻,头头是道地说出个子丑寅卯。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尽管大字不识,但对自己的教育观却坚信不已:“以前没学上,不照样把孩子培养成人?”
殊不知,这种碎片化、零星式的个人教育观与培养经验,既不成体系而且往往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容易陷入或过度溺爱或“棍棒至上”的极端教育的泥淖。但由于频繁发生的教育丑闻,如性侵、虐童,已经使专业教育的公共威信岌岌可危,同时,教育学者“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习惯令相关理论大多不为公众所知,从而使得,偶尔引进一个“培训课程”都不得不面对家长严苛甚至是不信任的眼光的检视,引发争议也便不足为奇。
只是,审视这一类的议论、争辩,我们听到的仅有家长的斥责、学校的解释以及舆论或支持或反对的搅和,但有谁俯下身来,认真地询问过作为参与者的孩子们的感受,究竟是玩的很开心还是不堪重负?另外,既然是一项已经在上海等地都很普遍的培训课程,那么相关的专业报告与安全数据又在哪里,有谁在发言之前先把这些找出来读读或给人看看,并以此为据,立论、分析、争辩?
没有,相关报道中既没有参与者的声音,相关机构和专业数据又严重缺位,于是乎,一场原本关于“如何锻炼幼儿意志、抗压能力、增强协作精神”的专业辩论,就这样沦为了一次意气之争,学校有委屈,家长也自觉得理,更要命的是,如此场景又岂止存在于教育领域,在医疗纠纷、转基因食品等公共话题上,不都能看到类似空对空、自说自话的争辩吗?
于是一个问题就来了,对于公共话题,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言说秩序,是你一言我一语,充分但混乱、直接而情绪化的表述?还是充分尊重专业、秉持专业精神,在事实的基础上理性争辩?相比纠缠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这或许是个更加亟待厘清的问题。否则,类似“汉堡包”之争势必无穷无尽、不可断绝。
文/王垚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