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珍为病人拉衣服拉链。 贺威 摄
本报记者 贺威 通讯员 王威群
〔事迹〕
彭海珍,女,双峰县梓门桥人,精神科医师,现任双峰县精神康复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她共收治患者51000多人,30000多名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1988年,彭海珍分配到双峰县梓门桥镇中心医院工作。1997年,彭海珍被选调到新创建的双峰县精神病康复中心担任精神科临床医生。彭海珍艰苦钻研,虚心请教,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精神病防治路子。
2004年起,彭海珍先后担任双峰县精神康复医院副院长、院长。2009年争取中央精神卫生体系资金新建住院楼、门诊大楼,医院面貌焕然一新,住院病人从几个增加到几十个,给双峰县精神病人节省医疗费用25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她先后被授予省“芙蓉杯百岗明星”、“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2011年当选省第十次党代会党代表。
〔现场〕
11月12日上午,蒙蒙细雨中,记者慕名来到双峰县精神康复医院。
想象过无数种病人癫疯、狂躁的场景,当跟上彭海珍的脚步走进住院大楼时,才发觉害怕已来不及了。
“立立,在搞卫生?”彭海珍巡查到二楼男病区,像老朋友样和病人打招呼。对方应了,只感觉有点迟钝,并无其它。“病人的每个细小的动作、眼神都在传递信息,如果他直勾勾地看着你,很久没反应,有可能就是要发病了,这要细心观察、积累经验。”彭海珍告诉记者。
四楼是彭海珍主管的病区。透过铁栏杆,可以看到病人三五成群坐在大厅。她掏出钥匙,打开病室的铁门,走了进去,记者紧随其后。许是见了陌生人,正在看电视、打牌的病人都把目光投向我们,彭海珍乐呵呵地和他们打招呼。没有打闹、癫狂,每个人脸上都显得平和安详,洁净的地板上整齐摆放着几排桌椅。
彭海珍走向一老人,伸手轻轻地拍他肩膀,夸奖道:“汉宾不错,好可爱的,要抽一支烟吗?”彭海珍给他递上一根烟,掏出火机为他点上。“他智商低于常人,家里已经没有人照看他了,来这边没多久,只能先从递根烟开始慢慢拉近距离,慢慢走入他的内心。”彭海珍说。
巡视完左右两边的男女病房,彭海珍又走到大厅和病人一同打字牌。彭海珍说:“就要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和他们接近。说实话,我们的医护人员除了没和他们睡一张床外,基本上都和他们在一起生活。”
医治精神病人要比普通病人付出更多,让彭海珍最伤神的是医护队伍人手不够。去年,她让自己学医的儿子考到医院,充实医疗队伍。“当时确实不想来,现在慢慢习惯了。”彭海珍的儿子杨芃说。这位身材魁梧的男子汉还没找对象,彭海珍急的是这些年轻医护人员交往的圈子太小,不好找对象。
到了开饭时间,病人有序地在窗前排好队。彭海珍又一次走进病房,叫睡在床上的病人起来吃饭。招呼病人吃完饭,看着他们把发的药吃下去。转眼到了中午,彭海珍和医护人员交待低温天气注意事项,才离开病房。
“每年春节,我们全家都在医院陪病人。”彭海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