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保护湘江,没有旁观者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王娉娉 2013-11-11 09:14:36
时刻新闻
—分享—

  晨风

  (一)翻开地图,湖南的形状犹如“智者的脑袋”;而湘江,就是主动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于湖南人而言,湘江是湖湘文化的符号,安放灵魂的精神图腾。

  湘江北去,犹如一根玉带,串起全省40%的行政区域面积,承载着全省60%左右的人口和7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在湘江飘逸的“S”形区域内,围聚着长株潭这一全国少有的城市集群。

  湘江,是一条关系湖南发展命运的大河。

  (二)实施“一号重点工程”,是为了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本,水为生命之源。餐桌上,一杯清澈、甘甜的饮用水,或许是廉价的生活必需品,但它直接决定着生命的质量。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湖南人赖以生存的“公共水池”。湘江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湖南人生活幸福感的高低。

  实施“一号重点工程”,就是要破解这一关系全局的难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为湖南留下永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三)湘江的问题,根子在岸上。

  毋庸讳言,湘江流域的用水安全,已对我省粮食、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实施“一号重点工程”,就是要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把湘江流域的保护和治理作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群策群力,使湘江污染的趋势得到遏制,开始实现水质由下降到提升的转折,让湘江重现“漫江碧透”、“岸芷汀兰”的美景。

  还湘江一江清水,关键在于“堵源头”,不让湘江成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排放污水的“沉淀池”。

  一句话,治理湘江的出路在于调结构、转方式,在于优化生活方式。

  (四)替历史还账,为后代努力。

  累积性的重金属污染,已经让湘江这条母亲河不堪重负——全省70%以上的重金属污染,集中在湘江。

  如此触目惊心的现实,决定着湘江的整治、保护,必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既充满希冀,但也绝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治污技术的突破、体制机制的创新、产业布局的优化、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

  不欠新账,努力偿还旧账,既是为历史担责,更是为后代努力。

  “遵道而行,但到半山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保护湘江,湖南一直在努力;展望前方的路,任重道远。

  (五)同饮一江水,就须一江同治。

  治理湘江,是对湘江系统、全面的修复,是一个长期而又痛苦的蜕变过程,是一个需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的系统工程。

  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关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我省两型社会建设全局,事关全省60%左右人口的用水安全。这就决定着全流域八市,必须有站在全省两型建设高度的全局观念,在“还一江清水”的总目标下,将理念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来,不容许有例外,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算计着自己的“小九九”,必须坚持“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原则,强化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主体责任。

  实现联动,就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这就要求全流域各级各地必须把每一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情,自觉置身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局中加以考虑。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从源头发轫,到注入洞庭,湘江沿途接纳1300多条大河小溪。所以,每个山头,每条小溪,每个排污口,都是治理、保护湘江的“战场”。

  上下游同治,干支流同治,绿色湘江才会款款而来。

  (六)治理、保护湘江,要有“舍得”的智慧。

  保护与索取,已经成为横亘于社会文明前的一道应答题。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让我们难以为继。

  保护意味着修复,意味着舍弃,更意味着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在“一号重点工程”的蓝图中,搬迁沿江两岸大型畜禽养殖,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坚决关停并转“五小”企业,长株潭流域范围内全面禁止采砂……

  人退的背后,将是为自然留出空间。

  保护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开着“宝马”喝污水,绝不是我们发展的归宿。水更清、天更蓝、气更净,才是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的应有之义。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二者之间,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升级,更是引领社会取向的指挥棒。

  取舍、扬弃之间,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是基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担当。

  (七)还湘江秀美,不能有旁观者。

  良好的环境,是最大的公共普惠产品;既为普惠产品,便意味着每个人既是受益者,同样是责任人。

  治理湘江,是为湖南留下一笔永续享用的物质财富。这是每个湖南人为自己、更为后代着想时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

  践行责任,没有旁观者、局外人。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绝非空乏的口号,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塑造者。

  不乱丢垃圾,节约用水,改变餐饮习俗……举手投足之间,看似微不足道,但都是对母亲河的爱护,都在为事关湖南发展前途和湖南人福祉聚集力量。

  (八) 还湘江水清,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决战。

  推进“一号重点工程”,不是一道简单的环保命题,更多被赋予科学发展的内涵。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是对“绿色湖南”的勾勒,“一号重点工程”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还湘江一江清水,体现的是省委、省政府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展示的是湖南求真务实的扎实作风。

  通过实施“三个三年计划”,让湘江干流、全流域稳定在三类以上水质,大部分饮用水源断面达到二类水质标准。这是自我加压,更是一份庄严的承诺。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为湘江这条母亲河找回属于自己的风姿卓约,已容不得任何迟缓、拖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