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湖南频道长沙11月4日电(记者谭畅)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有一对“油菜花父子”。35年来,这对农民父子坚持不懈地进行油菜高产科研攻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生动的“中国梦”。
在临澧县柏枝乡杨桥村沈昌健的家,这几天家里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访客。朴实的沈昌健是“油菜花父子”中的儿子,父亲沈克泉2009年去世后,他接过了父亲肩上的担子,继续着父亲未完成的油菜科研事业。
从柏枝乡去往沈昌健家只有一条泥泞小路,山路分叉多,但只要一提“搞油菜种子的人”,村民们都会指向同一个方向。到了沈昌健家,门前一块菜地显得与众不同。一株株油菜刚露出地面,旁边插着标牌,上面写着油菜类型和播种时间。这是沈家父子的油菜育种科研基地。
1978年5月,沈克泉在贵州赶蜂时发现一种花期晚、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为了给养蜂增加蜜源,他把这种油菜带回湖南种植,从此开始了对油菜杂交育种的探索。
1996年,沈昌健听从父亲的建议,放弃了当时足以创造小康生活的司机职业,加入到父亲的科研事业。随后,沈克泉主内,潜心研究油菜杂交育种。沈昌健主外,与各大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进行实践。没有专业设备和知识储备,父子俩就在自家的科研基地播种、观察、记录并总结规律。
2004年,沈克泉父子选育的“友谊三号”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选育的巨型油菜参加了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国内外专家关注。
“作为农民搞科研,我们经历了很多外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沈昌健说,父亲沈克泉在研制“友谊三号”油菜种子时,曾将种子半卖半送给周边农民,以期得到反馈数据,种植这种油菜的农民都取得了好收成,但有关部门认定他卖的是假冒伪劣种子,认为“农民不可能发明新品种”。
沈克泉去世后,留下了20多本写满油菜育种内容的笔记本。他临终交代儿子沈昌健,一定要继续杂交油菜研究,不能给支持和鼓励他们科研事业的人带来遗憾。沈昌健表示,现在他和父亲的油菜科研事业“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为了争一口气,为了证明农民也能搞科研,他一定会坚持下去。
“现在已经看到曙光了。我们选育的品种已体现出分支多、茎秆粗、产量高等优势,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不足。”沈昌健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临澧县科协原副主席沈文祥见证了沈家父子辛勤奋斗的过程,在过去15年里一直给予这对父子帮助。他告诉记者,沈家父子选育的杂交新品种已经进入关键的审定阶段,只有通过审定才能上市推广。保护商业机密起见,现阶段不宜公布新品种审定的详情。
“油菜作为一种食用油原料,人人都不能缺少。相关的杂交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不可估量。”沈昌健认为,只要自己坚持梦想,他一定能看到有更多看好油菜产业的人与他合作,进行杂交油菜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