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说起农民科学家,也许有人对他们的选择不以为然,“搞农业有什么出路?”泥腿子挖不出金矿。假如没有那一次的选择,沈克泉是否会跟普通农民一样,被掩埋在“搞农业没有出路”的声音中呢?沈克泉选择的这一株油菜给我们上了一堂理想课,科学研究不论出生、也不论地位,只论他有没有一双“地上处处是黄金”的慧眼,有没有一顾敢闯敢试的干劲儿。
毫无疑问,沈克泉的选择让我们很多人感到羞愧,特别是在一部分年轻人身上,他们不知道怎么选择,常常把理想放得很高、把目标定得很远,以至于干什么都挑三拣四,不顾实际看轻身边的一切。选择之后,又不知道咬定目标,或浅尝辄止、或不思进取,渐行渐远中,反而迷失了方向。
沈克泉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湖南农民,他没有理想中的先天条件,也没有好高骛远,仅仅是为偶然发现一株野生油菜而欣喜不已。也正是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准了一条道,跟杂交油菜“较上劲儿”,直到终老也没有放下心来。他把自己未尽的事业托付给儿子,希望儿子延续他的那个小小心愿,一家人前后花了35年时间,其中的酸甜苦辣,想必只有他们一家子才能深刻体会。今年,由他成功育种的“沈油杂202新品种”,据测算亩产可达250公斤,想必老人家听到这个消息也该欣慰了。
搞科研也离不开对理想的坚守,如果为一时的失败而放弃更多可能到来的机会,那么最终都不会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沈克泉一家为了成功育种超级杂交油菜,克服了重重困难。从一个“门外汉”到“土专家”,从学习基础育种知识开始,到撰写《一种杂交油菜的选育方法》。他们也跟袁隆平院士一样,一生的时间都在田间打转,背后更是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没有“往下看”的眼睛,即便另有其人发现了那一株野生油菜,也不见得就能把它的根带到田间地头,带到付诸自己的“理想”行动中。如今,多数农家孩子再也不像父辈一样埋头农村,而是坚定地选择离开农村,自认为在农村没有出头之日。而沈克泉不仅自己扎根乡野,还把自己的事业移交到儿子身上,延续在农村的创造,这显然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也以自己的行动在说明,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可为,在田野间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人们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脚踏实地,在每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实干苦干,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才能实现自己当初追求的理想。
前几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农业安全的讲话时提到,“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而要实现中国粮食的安全,更多要靠一大批袁隆平式的农业科学家,沈克泉一家无疑是这批科学家里的一员。
“喜看菜花千重浪,最是风流沈克泉。”
文/牟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