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榨菜指数”和内裤指数、口红理论一样,只是一种非正式的经济指数,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趋势和走向。榨菜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因为它是农民工等流动大军的主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口的流动出现巨大波动。但一个简单明白的指数,并不总是带来好消息,榨菜背后隐藏着城镇化的血雨腥风。
首先,“榨菜指数”除了证明农民工的流动趋势,也说明农民工这些年的生活质量一直在底线徘徊。的确,现在部分农民工月薪并不少,甚至已经超过大学毕业生,但由于工作的季节性明显,导致全国农民工平均工资只有1800元,只比各地的最低工资稍高一些。这样的工资水平只能糊口,还达不到养家的经济水平。这样一来,农民工只是浮萍一样的过客,哪怕他在工作地待了一辈子。
其次,“榨菜指数”是农民工遭遇政策歧视的明证,城市需要农民工劳动力,不需要农民工本人。因为户籍歧视,农民工在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各方面处于弱势,很难融入城市生活。未来的二三十年,恰是这一批农民工需要社会反哺公共服务的时候,可劳务输入地根本不愿意出这份钱,而劳务输出地也不愿意做“冤大头”。中央财政没有统筹的计划,农民工很可能遭遇“三不管”的悲惨晚年生活。
之所以出现“榨菜指数”,根源在于劳动力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农民工可以在家乡工作,也可以在全国各地打工,自由流动自由择业。哪里吸引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并且带来经济回报。可是,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在内的公共服务,却是以行政区划为标准划分的,农民工在工作所在地长期居住但没恒产导致缺乏恒心,最后只能回到流动的原点,也就是老家。
城镇化若想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农民工工作生活和公共服务脱节的问题,否则城镇化会再一次压榨本应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农民工,让他们在社会剧变的血雨腥风中生不如死。只有进行制度改革,逐步放开甚至取消行政区划对劳动力市场的限制,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在工作地就能享受公共服务,才能改变当前农民工的现状。政府还应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像官老爷一样逼迫农民工适应自己的陈规陋习。
榨菜、方便面成为农民工日常饮食,“榨菜指数”才会准确观察劳动力流动,这是农民工在“战略性撤退”。若想解决目前困局,唯有制度破局允许公共服务也建立全国市场,让农民工能在各地购买自己需要的服务,方能让“榨菜指数”为其他测量标准代替,并在此过程中消弭公共服务不足带来的不满和怨气。
文/赵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