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学习时,就号召“钉钉子”精神,“钉子”一样“挤”和“钻”的学习精神,“钉子”精神由此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学习和工作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两会”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习总书记引用“钉钉子”这一平时生活中普通的动作,寓意深远,令人深思。
首先,要看钉在哪里?木匠师傅在钉钉子时,就要找准一个点,然后画线,最后一手拿钉子,一手拿锤子,一锤一锤钉下去。我们在解决群众工作时,也是如此,要有耐心、不急躁,真心扑下身子沉下去,放下架子找问题,从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入手,从细处着眼,把问题找准、找实在。一捶接着一捶钉,一步一个脚印走,才能真正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其次,要考虑如何钉?如何钉钉子,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如果钉子小,锤子大,钉时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打偏,达不到钉预期效果,甚至会把木板敲破。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走形式、打折扣、搞花架子”,特别是遇到一些重、难点问题时,一定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多渠道的调查,将个别访谈、召开会议、问卷调查等方式相结合,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要时常检查钉得是否牢固?一颗钉子钉下去,并非一劳永逸。要时常看看,检查检查钉子钉得是否牢固。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党的执政基础,解决群众问题是关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了问题后,还要对问题进行再反馈,了解群众对问题的反响如何?如果是科学、符合群众愿望的,就要一以贯之地继续执行,如果是与群众愿望相背道而驰的,就要立说立行,加强整改。
做群众工作,如果都用这种“钉钉子”的精神,想必都用事半功倍。
文/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