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重庆时报:别拿“低俗”来阻拦网络反腐

来源:红网 作者:毕诗成 编辑:叶鹏 2013-06-27 14:52:41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称,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从近几年的网络反腐案例看,无论是经查证属实的案例,还是虚假的网络曝光,大多与“情妇”、“二奶”、“包养”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网络反腐陷入真假难辨的混乱无序状态且低俗化。
  
  “混乱无序”、“低俗化”的概括,这让正高歌猛进的“网曝反腐”,犹似遭遇了一盆兜头冷水。反腐败,关系国家兴亡,民生福祸,当然是庄重、严肃的政治之事,当然是越“高尚”越好,现在走到这么个边路小道上来,怎不让专家忧心忡忡?如果说这反映的是种现实,那么这种现实的肇因何在?网络反腐怎么就走出条“低俗路线”呢?
  
  用影像原理来说,是先有腐败的官员生活太花哨,后有各种香艳的照片和故事。拍出了不雅的照片,脱衣服拍照的人总要负主要责任,要不是你本身太桃色了,艳照、情书啥都整,大家咋有机会津津有味地“围观”?写实的影响,自然来自现实的生活,管好官员的裤腰带,才是减少网络艳照的根本。
  
  用传播学原理来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趣味性、有眼球效应的信息,更容易被关注,大家不曝光花哨的“猛料”,在海量信息时代,举报就会被淹没掉,无功而返,这决定了借助网络反腐自身带有“不走寻常路”、客观放大“戏剧性细节”的路径选择。
  
  用举报学原理来说,举报这回事本身最大的特点便是揭发,发挥向公权部门提供查处腐败线索的功能,它不可能完全证据确凿,钉是钉铆是铆,不差分毫。它对反腐是一种辅助,纪检及相关部门花费人力物力对真假信息进行甄别查证,本为本职工作,不能说这就是“浪费”。至于居心不良的诽谤、造谣者,自有相关法律追究约束,也没理由群体性地背负道德谴责。
  
  要避免大家光盯着“低俗”之处,就得尽量洞开“高尚反腐”的大门,给网络反腐提供“制度性出口”——比如全国性网络举报平台,如何快捷、有效;不在网上曝光的举报,如何不遭遇官官相护,像被舆论关注那样有杀伤力、有安全感?没有“眼球卖点”的普通腐败案件,如何避免石沉大海;对于举报如何及时回复,查处回复速度不跟舆论关注程度“正相关”?反腐败举报当然有序、规范是最好的,而有序规范的前提,是正常的制度出口毫无障碍、一路畅通。
  
  文/毕诗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