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首先指出这篇文章中错误的是中山大学大一学生游昊翔,他自己也说:“无意针对本文作者,就事论事,只想引发一些思考。”而作文组评卷组长的回应是这篇并非满分作文,已经扣掉了论据失实的分。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网友质疑的并不是高考阅卷的公平性,而是中学的作文教育。
长期以来高中的作文教育总是以考纲为纲,摆脱不了假大空的老调子,考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只有所谓的“炫技”似的文采。《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情之所至,所以为文。文章本来应该是表达作者真性情和真理性的,但是现在的作文教育完全“应试化”,大多数考场作文变成了排比句的堆砌和死人名言的大量引用。这才是网友所真正担心的问题。
从今年高考各地的范文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笔者翻阅这些“优秀”作文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首段用名言,中间用排比,结尾发感慨。这种笔者当年中学时代的老套路依然经久不衰。只要这些问题依旧存在,每年都会有人出来吐槽高考作文。这样的吐槽与考生并无太大关联,真正需要反思的作文教育问题有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从考生们引用的材料也可以看出他们的阅读面多半局限于读者意林、新闻时事、素材小本。早先提倡的“泛阅读”教育并未在作文中得到体现。大多数语文老师教的并不是“怎么写好文章”而是“怎么在考场上获得分数”。搜集杂志上面的素材无疑是向阅卷老师展现自己阅读量的捷径。偶尔胡编一些名言冠以“某位名人”更是“死无对证”的妙招。所以这次被网友指出的论据失实并非个案。
考场作文的目的在于考擦学生对文字的运用和其思辨的深度。但阅卷的快速化无可避免地将评分标准局限于表面,只关注结构条理和引经据典,那种平实或者委婉的文风注定要被埋没。这大概也是有些作家挑战高考作文却“沉沙折戟”的原因。所以有人说:高考作文只是“高考作文”。网友的挑刺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该改一改对作文的评价标准。
作文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教育对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就难以教出真正的文学大师。网友对范文的吐槽也是对现行作文教育的担忧。这应当得到教育者和所有人的重视。
文/罗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