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网聚美好安徽】文化皖军跑出“加速度”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何冰 2013-05-22 00:03:5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记者 李慧芳
  
  “皖江澎湃八百里,淮河生息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安徽灿烂丰富的文化。如今的江淮儿女,在建设美好安徽进程中,积极谋求向“文化强省”跨越。
  
  从5月19日走进安徽省,就深刻体会到了安徽“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十一五”以年来,安徽文化强省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良好态势。
  
  而自2012年以来,文化皖军更是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奋力跑出文化强省“加速度”。
  
  “加速度”源于宏观决策和改革创新
  
  安徽,素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走进凤阳小岗村,那18个鲜红的手印依然醒目。
  
  在中部崛起大潮中,“改革创新”在安徽有了新的注脚——文化体制改革的“安徽现象”。
  
  “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体推进,走在了全国前列’,试点地区‘重点突破,完成了阶段任务’。安徽的文化体制是早改、快改、真改,改得好,改出了生机,改出了成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督查组评价道。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是凝聚思想共识、强化精神动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转型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要像支持工业、农业一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像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一样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样改善文化发展环境。”安徽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说。
  
  “安徽的文化强省建设已经走过不平凡的历程,正在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唯有更加自觉、主动地肩负起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才能抓住并用好“十二五”文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们纷纷感慨。
  
  建设文化强省的“加速度”,源于宏观决策的给力。2012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及6个配套政策文件、《安徽“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举措更加有力、保障更加到位。
  
  建设文化强省的“加速度”,源于改革创新的推动。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我省第3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当前,宣传文化战线正以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改革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最大红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改革成果,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以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为重点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转变职能、提高效能为重点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加速度”源于打造一流文化品牌的行动力
  
  近期,安徽省两家文化企业的新手笔引起业界关注——皖新传媒获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国第一家跻身“驰名”行列的地方发行企业;省演艺集团变“劳务输出”为“精品输出”,其独立制作、拥有全部版权的大型杂技剧《梦》将于今年7月登陆欧洲。
  
  这两项新手笔有一个共同的着力点——打造“徽”字号文化品牌。“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仅要看文化产业增加值等有形指标,更要注重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等无形指标。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品牌,是安徽加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选择。”省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非常看重这块牌子(中国驰名商标)!”皖新传媒总经理吴文胜有些激动地说,“现在,全省每家店面都挂着‘新华书店’的金字招牌,但那是全国性的共享品牌,不具备地域性和独特性。我们在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打造发行航母的进程中,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金字招牌,来提升企业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
  
  “演艺‘走出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完成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任务,二是自己开拓的商业性演出。目前,商业性演出大多停留在‘简单劳务输出’层面,尤其是享誉海外的杂技艺术,在海外演出市场中处于演艺产业链最低端。作为我省今年重点打造的十大演艺品牌之一,杂技剧《梦》的特别之处在于‘品牌输出’。”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张居淮介绍说,这是一个以需订产的文化演艺项目,我们聘请了欧美顶级创作团队,剧目创作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全程“国际化”,但剧目版权全部为我所有,这改变了中国优秀杂技艺术给国外演出商打工的格局,是安徽文艺精品“走出去”工程的一次大胆尝试。
  
  2012年,全省文化出口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倍,位列全国第7位,成为我省外贸出口一大亮点。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华文国际经贸公司董事长王民将文化出口概括为“三步走”:第一步“走出去”,把文化产品销到海外市场;第二步“走进去”,产品能够进入发达国家主流渠道;第三步“走上去”,成为海外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
  
  王民介绍说,从2009年开始,华文向欧美超市输送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主打Whywin(华文)、电子数码主打Xmd(新美多)。“创品牌本身是很痛苦的过程,而在海外创品牌则是一个更加痛苦的过程。这两年,我们通过在国外注册商标、加入国际品牌公约等方式,努力让自己的品牌在当地落地。”王民说。
  
  安徽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徽文化、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等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然而,文化名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化品牌。深厚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深度挖掘、创意策划、精心打磨,成为特色鲜明、市场认可、经久不衰的文化产品,才能称之为文化品牌。因为《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黄梅戏得以传唱大江南北;因为近两年热播的电视剧《新安家族》,八方游客来到徽商故里驻足体验;因为有了奇妙无穷的方特双园,芜湖成为全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从今年开始,我们将重点培育十大演艺品牌、十大影视品牌、十大文化园区品牌、十大节庆品牌,从而形成‘徽’字号文化品牌集群。”省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任周玉介绍说。
  
  “文化品牌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将潜心、精心、倾心打造‘徽’字号文化品牌,锻造安徽文化核心竞争力。”周玉谈到。
  
  “加速度”源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力
  
  现代科技日益成为文化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文化皖军”正瞄准科技发展最前沿,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开拓文化发展新天地。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安徽大有可为。”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安徽省都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传统,都创造了走在全国前列的宝贵经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等金字招牌,搭建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广阔平台;深厚丰富的文化科教资源,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证。
  
  在做大传统文化产业“蛋糕”的同时,安徽省骨干文化企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培育新兴业态,开辟全新的产业“蓝海”。
  
  时代e博、E时代名师课堂、电子书包、校讯通……由传统出版社为主体组建而成的安徽出版集团,在做大做强传统出版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3G技术、产品及运营平台,以图文、音频、视频、远程遥控网络技术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旗下上市公司——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开发推出的一系列“E”产品很快风靡市场。建立全国首家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代出版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全国文化企业中首家获得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组织编写《安徽省数字出版产业技术发展指南》……抓好产学研合作,抢占数字出版发展制高点,成为安徽出版人未来几年的努力方向。
  
  仙女腾云驾雾,如梦如幻;七夕鹊桥相会,似在眼前。3月上旬,我国首部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七仙女在碧莲池中嬉戏时,那种波光粼粼的效果,传统舞美技术无法营造。”观众们纷纷给出好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对记者说,剧院一直致力于把传统戏曲与高科技手段相融合,推出3D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可以说是演艺业态的一种创新。“我们正在把《打猪草》、《夫妻观灯》、《六尺巷》等经典小戏制成3D数字产品,计划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网站等新媒体上播放。”蒋建国说。
  
  如果说传统文化企业是为了创新业态而借助科技的话,以方特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高新技术的产物。
  
  乘坐古朴的木船,穿行在弯曲的河道,两岸是古城酒肆、商铺、民居;电闪雷鸣中,白素珍、小青和法海大施法术,数以吨级的水流演绎着水漫金山的“实况”——这是观众络绎不绝的方特梦幻王国引人入胜的“卖点”之一。
  
  方特主题公园事实上是一个自主产权的科技王国,先进的曲面电影投影系统及方法和娱乐用动作模拟设备、全亚洲最大的3D屏幕……现代计算机、自动控制、数字模拟与仿真、数字影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变成与现代时尚对接的文化产品。在这里,科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成为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黑脸大包公》、《九华小和尚》、《淮南子传奇》……随着一张张“安徽制造”的“明星脸”通过国内外荧屏传播,人们印象中“农业大省”、“能源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安徽,悄然进入了“动漫大省”的行列——借助文化与科技融合,安徽已经拥有了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拥有了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
  
  “加速度”源于文化惠民的服务力
  
  在家门口观看数字电影,进图书馆听公益讲座,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载歌载舞……在安徽城乡,一个运行高效、覆盖全面、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日益完善。
  
  文化就是民生,文化惠民就是民生工程——在安徽,文化民生的理念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等相继纳入民生工程大盘子;自2009年开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省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今年,省民生工程又新增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两项文化惠民工程。
  
  “现在是电子阅览室,座位有限;以后是虚拟网,服务无限。”宁国市图书馆馆长周涛介绍说,今年市图书馆将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城乡中小学实现联网,共享数字图书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公共电子阅览室改变了“书”的形态,转变了“读”的方式,变更了“借”的程序,让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有了新途径。目前,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正在全省全面铺开。省文化厅将在省图书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门户网站和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联网。“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三大工程,逐步构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大伙现在跳的广场舞基本上是大众舞、健身舞,要跳出花样、跳出风格,就要融入地域元素、民族元素。”台上,马鞍山四季剧院艺术总监张建华正在讲解广场舞的类型和编排要领;台下,60岁的周萍不时在小本子上勾画着。4月12日,马鞍山市博望区四季文化志愿辅导站正式成立。简短的启动仪式后,面向基层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的第一堂辅导课开讲。“现在有了这个文化志愿辅导站,定期上课,有专业的老师教我们编舞、教我们唱黄梅戏,老姐妹们再也不用到网上去学啦。”周大妈高兴地说。
  
  博望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许泓介绍说,此次我们和专业院团合作办文化辅导站,是想探索一种“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一方面,剧院每年下基层演出24场,包括黄梅戏、歌舞、儿童剧等;另一方面,剧院根据群众的需求,派出业务骨干,提供专业的文化技能辅导,每个月5堂课、每堂课90分钟。
  
  今年,安徽省文化厅启动实施了群众文化辅导“双千百十”工程,即根据“自发自愿、规范有序、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培养发展2000个群众文化辅导点、8000名群众文化辅导员,一百个示范点、一百个优秀辅导员,十个优秀创意项目、十个优秀服务团队。“把基层的群众文化搞得更红火,仅仅靠文化馆、文化站的几个在编人员远远不够,我们创办文化志愿辅导站,就是想培养一批有时间、有热情、有技能、有文化情结的文化志愿者,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何颂斌介绍说。
  
  聚焦农民、歌颂农民、表现农民、塑造农民,连续3年成功举办的中国农民歌会,构成“在希望的田野上”、“小康大道”和“幸福之歌”三部曲,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成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国各式各样的歌会、晚会很多,但农民歌会从来没有办过。”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晓光对安徽敢为人先的做法大加赞赏。“这台歌会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以中国农民为主角、以中国农村为舞台、以中国农业为题材,没有先例。”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今年金秋时节,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将又一次在江淮大地唱响,广泛参与、农民节日成为此次歌会筹备的出发点。
  
  “要坚持以文化惠民为目的,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突出服务群众宗旨,多提供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真正让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生活。”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同志介绍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