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长沙汇演 6日赴台展演

5日下午,“楚风湘韵——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在湖南省群艺馆…[详细]

【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遗产保护留下文化之根

说起永顺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开发,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今天接受…[详细]

更多>>

 传承人
 宝庆竹刻:陆凡林张宗凡  长沙棕编:王文定  侗锦:吴念姬  花瑶挑花:奉开妹奉雪妹
 江永女书:胡美月胡欣  菊花石雕:曹明珠于智勇  醴陵釉下五彩瓷黄永平  苗画:梁德颂
 滩头年画邓子军钟建桐  土家族织锦:刘代娥叶水云  湘西竹编:姚本顺徐克双  湘绣:江再红柳建新
洞庭文化圈:洞庭湖区是湖南最早被开发的地区,它包括岳阳全境,以及益阳、常德的部分市县。从旧石器时代的“更新世纪”中晚期到公元3世纪的秦汉时期,今洞庭湖地区属于河网交错的平原。

湘江文化圈:面积最为宽广,包括湖南东部、地处湘江流域的长沙、湘潭、株洲、衡阳至南部郴州、永州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是具有湖南本土特色、较为先进的区域文化带。炎帝南迁、舜帝南巡都是溯湘江而上。

武陵文化圈:是以水流湍急的沅水、酉水为屏障,以武陵山脉南麓为栖息地的文化区域,它包括现在的张家界市全境,以及常德、湘西自治州、怀化市部分地区;同时,这一文化区域实际已经超越了湖南省的行政区域范围,在西北方向达到了四川和湖北的相邻地区。

梅山文化圈:是指湘中的娄底以及益阳、邵阳、湘潭的部分市县。梅山文化圈的文化,实际上存在着以北宋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为分界线的、前后两期截然不同的文化。前期为早期的瑶苗 族文化,后期为汉人的移民文化。

雪峰文化圈:包括湘西自治州南部,以及怀化、邵阳、永州的部分地区,湘西南雪峰文化圈的文化形态十分丰富和复杂。这其中包容有以苗族文化为主体,苗、瑶、侗、汉族文化为内容的各民族文化。

 台湾展——专场演出

土家族摆手舞《舍巴乐》

花瑶呜哇山歌《打起来,唱起来》

青山唢呐《祈丰年》

土家族咚咚喹《踩瓦泥》

侗族芦笙舞《鱼跃笙歌庆丰收》

桑植民歌《唱个山歌甩过来》

瑶族棕包脑舞《祈福》

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

担水闹新婚

苗族鼓舞《迎宾鼓舞》

 台湾展——民间织绣
湘绣: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的总称。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

土家族织锦:湘西土家族织锦工艺民间俗称“打花”,主要有土花铺盖(土家语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

侗锦织造技艺:侗锦是侗族独特的织造技艺。传统的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

花瑶挑花: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独特的手工艺术,集中体现在她们的日常服饰——筒裙上。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蓝印花布是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以豆浆石灰代替蜡染而成的印花布,这种印花布又被称为豆浆布。
湘西苗族挑花:湘西苗族挑花,当地俗称“数纱”。挑花纹样是由无数个“十”字单纹严密组合而成。

湘西苗族服饰绘画:苗族服饰绘画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纹身。内容主要有吉祥的麒麟、龙、凤和生活中常见的蝶、鱼、鸟、虫、虾、蝙蝠、喜鹊、花卉以及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云霞、日月、人物、建筑物、传说中的仙人善神等。

 台湾展——民间竹艺
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艺术品。

土家族竹雕:土家竹雕是湘西土家族雕刻艺术中一种以传统土家雕刻与土家族特色建筑物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湘西竹编技艺:湘西竹编背笼、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是土家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

益阳小郁竹艺:小郁竹艺出自益阳。“小郁”是将直径5厘米以下竹材,在火中烧烤将其纤维软化,再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弯曲变形(即为郁),从而达到制作要求所需的形状;然后以此为骨架,再以毛竹为部件加工成各种竹器具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

中方斗笠竹编技艺:早在西汉时期,中方人就开始用竹篾制作斗笠,用于耕作时遮阳挡雨之用。

会同手工竹编技艺:会同手工竹编以肖氏家族的竹编技艺为代表。可分为装饰欣赏和生活日用两大类。

凤凰纸扎:凤凰纸扎工艺的主要材料是竹块、篾条、木棍等,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形象逼真,维妙维肖。

 台湾展——民间石雕
杨柳石雕:杨柳石雕在泸溪已有300多年历史。武溪杨柳石雕除了色彩天成外,石料硬度适中,石层细腻温润,容易加工,雕刻艺术家充分利用天然石态,精雕细刻,或浮雕或镂空,发挥创作灵感尽快挥洒。杨柳石雕《九老图》、《蝠鹿寿星松树》插屏、《龙凤砚》、《龙樽》、《马上封侯》和蝙蝠造型的茶具等作品,人物和动植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菊花石雕刻技艺:菊花石生成于距今约两亿多年前,主要产于湖南的浏阳、泸溪等地,因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状矿物集合体而得名。菊花石雕在清乾隆年间就被作为宫廷贡品。

溪砚制作工艺:湖南双峰县产一种特别的石材,史称溪石,是制作砚台的上等材料。艺人将溪石琢磨雕刻为砚,称为溪砚。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溪砚就颇负盛名。其溪石料主要在水府庙水库大坝下雪花滩一带,其石质湿润柔和,色泽暗红,纹理千奇百变。

洞口墨晶石雕:产于湖南洞口县的墨晶石又称楚金石、墨玉,质地温润,石面细腻,油性厚重,是一亿年前火山爆发的产物。早在公元前475年,楚国人就将墨晶石雕制成印、章、符、信,用于宫廷官府,史称“楚金石雕”。

 台湾展——民间奇葩
滩头木版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它从造纸到最终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这在全国制作中极为鲜见。

女书习俗:女书习俗是现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划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它作长脚蚁字或蚂蚁字,因其专为妇女所用,学术界便将其称为“女书”。

黑茶制作技艺:湖南的黑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益阳桃江和安化,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黑茶是以优质的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工艺产生冠突散囊菌之茶叶。

长沙棕编: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初为棕榈鲜叶编织,因易枯变形,艺人进行改进,将鲜叶进行处理,编后染漆,经久不变,色彩鲜明,形态更为逼真。

泸溪傩面具:泸溪傩面具主要是傩祭活动中佩带的傩面具。为巫师上天入地与鬼神沟通、驱鬼逐疫、消灾化难的傩祀器物。

 台湾展——民间陶艺

1、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在湖南醴陵传承。釉下五彩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美誉。釉下五彩瓷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将画面溶于釉下,画面平滑光亮,具有饱满的水分感。醴陵釉下五彩瓷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熔剂不含铅镉等有毒物质,并能耐酸碱。

2、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 长沙铜官窑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发源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铜官窑陶瓷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陶瓷装饰艺术之先河。铜官窑陶瓷色彩艳丽,器形华美。采用孔雀石、洞庭潮泥、山坡黄泥、铜粉、柴灰、石灰等基料相互搭配,浓淡适宜,产生青、黄、蓝、绿、褐、黑、铜红等多彩釉色,形成釉下多彩。铜官窑陶瓷为纯手工制作,龙窑烧制。

3、湘西土陶制作技艺 湘西土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家家户户都用陶罐装油、装米、装酒、装种子等。湘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多种陶器。湘西土陶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装饰品三大类数百种。土陶采用卡棚土窑、方窑、隧道窑、阶梯窑、龙窑、倒烟窑、隔烟式推板窑的形式烧制。制成的陶器有缸、盆、钵、灯台、香炉、高脚酒坛、蒸锅、熬罐、花瓶、壶、水罐、酒瓶、花钵等等器具。

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自元末传入宝庆(邵阳)府,今仅在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刘姓族人中传承。据记载,刘姓祖宗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传至“永”字辈,共十八代,口传心授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湖南杖头木偶
湖南杖头术偶戏在不同的地区称为“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观音戏”,依据演唱声腔划分为祁阳派、溆浦派、衡山派、常德派、长沙派五大流派。

邵东木偶戏
邵东木偶戏为短把举竿内签杖头木偶。邵东县木偶戏以80多岁民间艺人龚日升为第五代班主的清武班为代表,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目前为此发现的湖南省唯一一个行套齐全、剧目丰富、艺人最多、演出活动坚持时间最长的民间业余剧团。

湖南皮影戏
湖南皮影戏旧称“灯戏”、“影子戏”或“灯影戏”,流行于湖南长沙和衡阳,以及益阳、常德、湘潭等地。开拓了动物戏皮影戏的表现领域。

衡山影子戏
衡山影子戏是湖南皮影戏的一个分支。由于衡山艺人早期制作的菩萨多为纸影,因此称为“影子戏”而不称皮影戏。衡山自明代就有影子戏的演出班社,后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

 与台湾的情缘

与台湾的情缘

多声部奇葩——苗族歌鼟
神秘的傩面具
浏阳菊花石雕
台湾主题游体验风土人情
骑行台湾发觉隐世之美

美工:谭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