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月27日讯(记者 汪衡)《刘海砍樵》《补锅》《沙家浜》……湖南花鼓戏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湖南省政协委员邢险峰建议,加大对湖南花鼓戏剧人才培养力度,让湖南最具代表性的花鼓戏剧种发扬光大。
邢险峰介绍,2011年在国务院颁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湖南花鼓戏荣耀入选,保护单位为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原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湖南花鼓戏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培养了一大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名家名角。”邢险峰说,湖南花鼓戏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长沙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民间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情感状态和社会风貌,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科技的进步,花鼓戏也逐渐“退居二线”,如何让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了邢险峰关心和关注的重点。
作为一名戏剧界的政协委员,邢险峰对于“保护花鼓戏传承”深感任重道远,所以,她目前正在准备的提案就是关于花鼓戏人才的培养问题。
邢险峰介绍,近年来,湖南在戏剧人才方面出现了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等严重问题,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而言,核心主创人员中就缺编剧、导演、舞蹈设计、音乐设计的人员,其中年轻的花鼓戏演员更是常年处于“缺货”状态。
在邢险峰看来,剧种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需要年轻人接班,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最少得花8年以上的时间打磨,所以戏剧人才需要梯队建设。
邢险峰建议省委、省政府提高重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省内示范性剧团;建立完善的定向培养机制,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专业戏剧人员的基本待遇;完善奖励机制,鼓励戏剧人员进行专业创新。让湖南最具代表性的花鼓戏剧种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