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不妨学习马思纯的读后“敢”

来源:红网 作者:刘通 编辑:田德政 2018-12-17 16:53:0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15日,马思纯在微博发表对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读后感引发网友争议,有网友发声其读后感完全不对,还有人指出马思纯以前发的微博张冠李戴,让其“多看原著”。16日,马思纯发文回应称感谢指正并虚心接受,但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放弃分享。(12月16日《新京报》)

  阅读书籍,记录感受,这本身是一件私人的活动。文学的意义在于激发想象,诱发思考,无论读者的联想是否合理,思考是否深刻,收获的多少有无只有读者本人才能衡量。文学本质上为我们的打开的是一扇自由之门,再加之每个人的素养水平、知识结构和术业专攻都有不同,偶尔发生的误读错读其实无可厚非。因此,马思纯的读后感没能成为网友心中的“标准答案”其实情有可原。退一万步讲,若真有什么张冠李戴的错误,指出提醒便是,讨论批评也好,部分网友的嘲笑讥讽可以休矣。

  对待一份本没有确凿的“标准答案”的读后感,我们其实不必过多关注,倒是马思纯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改正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值得我们关注学习。马思纯的读后“敢”,一是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将批评视为完善自我的动力;二是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持思想独立。

  孔子言,过则勿惮改。生活中那些耽误他人、影响集体的错误要勇于改正,私下里那些关乎个人学习与提高的小错误也需要拿出认真对待和及时更改的勇气。面对网友的批评,马思纯表示“感谢指正,虚心接受”,从态度上正视错误和批评,体现了“勿惮”的勇气。正如她所说的“不管好与不好,这都是我。我在接受,也在学习”,勇于改正的逻辑背后是对自我不足的承认,这同样需要勇气。通过一个个错误不断认清自己,进而找准提升和完善的方向所在,不失为对待错误的一种好态度、好方法。

  另一方面,阅读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范围内,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阅读什么书的权利,当然也有做出个人评价、表达阅读感受的权利。面对网友“有人将哈姆雷特看成哈利波特”的嘲讽,马思纯回击称“与你无关,所以不必讽刺”;面对认为她将张爱玲作品读成青春疼痛小说的指责,她则回应:“如果我到六十岁还觉得一切都是青春小说,我想我会是个幸福的人。”在这样的互动中,马思纯没有摆出明星的架子,也没有盲目地将自己划定为一个错误的阅读者,而是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阅读观点,积极捍卫自己表达自由的合法权利,这或许可以为当今网络空间中的思想碰撞提供一个好的范例。

  在喷子和“杠精”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的今天,沉默的螺旋时常出现,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环境,每个网友都要学会更加勇敢地捍卫自己的表达权,更加积极地学会与异见者共存。要想做到这些,就要保持思想的独立,对批评和指责保有自己的判断。面对外界的质疑,回击也好,改正也罢,都该是基于每个人的主动选择,而非迫于外界言论的不当压力。从这种意义上说,马思纯维护权利和独立思考的读后“敢”,也为我们上了一节媒介素养课。

  对于一份不算完美的读后感,围观“吃瓜”和嘲笑挖苦都不会有多大益处;但对一份改正错误和捍卫权利的读后“敢”,能见贤思齐,思之习之,才是网络时代更显宝贵的能力和品质。

  文/刘通(重庆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