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合江县白鹿镇某小学有4名学生翻越围墙,逃课准备在山上露宿。在老师发现报警后,巡查民警及时带回,孩子们平安无事。好笑之余,更多的网友呼吁大家重视起来,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然而笔者认为,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矫枉过正,不能一刀切地处理问题,避免扼杀孩子的天性。
人生来就有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好奇和冒险更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去了解陌生的世界,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书本上学不到,在成人的口中也学不到。
白鹿镇某小学的孩子们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是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为了体验一把“荒野求生”,他们逃课前就准备了雨衣、打火机、米、鱼线、刀具等野外生存装备,其中1名小学生书包上,还挂了一口锅。笔者认为这些准备正是这些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野外露宿所需的物品,进而去收集。由于认知有限,导致他们的准备不充分,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他们敢于探索,主动学习的精神。如果家长和学校在教育4名学生时,过分强调安全问题,禁止孩子进行一切校外活动,显然是矫枉过正,禁锢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影响了他们拥有无限创造性、可能性的未来。
同时小学生逃课想去“荒野求生”也暴露了另一个问题,我国教育事业中对自然教育的缺失。目前,中国的教育模式普遍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数学、英语等应试学科教育,极度缺乏自然教育。
在互联网下诞生的新一代,无疑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电子产品。掌上电脑是他们的玩具,网络游戏更是他们的最爱,我们时常看到5、6岁的孩子拿着iPad玩着“王者荣耀”“刺激战场”等游戏。他们沉迷于虚拟生活,不喜欢真实生活,但不用说亲近自然了。
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其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并非是一种病,而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我国未成年人中“自然缺失症”患者不在少数,他们对自然缺少认知,不爱与人交流,缺少对人性的关怀。
在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便注意到了“自然缺失症”的问题,并致力于自然教育的发展。如今以德国最为领先,开展了大量森林主题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孩子热爱森林、敬畏自然的精神。而在我国孩子们缺少自由,只有家长和学校安排各种特长班和辅导班,缺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对自然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课本,导致他们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是不完整的。
白鹿镇的孩子们正是由于对自然的好奇,渴望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但苦于没有家长的支持和机会,才有了这一出逃课出走的闹剧。家长和学校不能只批评孩子,要满足他们亲近自然的要求,创造让他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实现把教育还给生活,把童年还给自然,孩子们对自然的渴望理应受到我们所有人的守护。
文/张帅康(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