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8天建成扶贫“速成房”:扶贫绝无速成法

来源:红网 作者:万旭琪 编辑:田德政 2018-12-11 17:04:3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从选址,修建,到完工仅用8天,困难群众随即匆匆搬入新修住房。”近日,贵州省黔西县一村主任杜某因在精准脱贫中“创新速度”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同时,纪委监委也通报了这起扶贫领域的问题。(12月10日 澎湃新闻)

  直到临检才匆忙建成的新房,可想而知,它存在着地基不牢、材料不合格、建设质量不达标等种种问题,“扶贫房”俨然成为一栋“危房”。如此做派,无疑将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更造成了一个“三输”的局面:国家财政扶贫投入被无端糟蹋;扶贫对象一家险受危房之灾;涉事村干部杜某受了处分。

  既然造成了如此局面,涉事村干部难辞其咎,可是他对于相关处分和众人对其工作“创新速度”的质疑却并不服气:提高房屋建设速度就可让贫困百姓尽快搬进新房,这怎么就错了?

  不可否认,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确实需要追求速度,毕竟扶贫工作不是拉锯战,每多一天的耽搁、拉扯对于贫困线上的百姓而言都多一分的煎熬。提高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贫困人民与幸福生活的现实距离,但是追求速度的前提是保证扶贫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否则脱离实际的速成扶贫只会陷入“徒有面子,没有里子”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类似8天速成房的速成思维,在基层扶贫工作中不时出现。例如,有些基层干部急于完成减贫指标而取消贫困户的补助资格;投入巨资的扶贫路偷工减料,相关基层干部瞒上欺下。那么,为何这些基层干部敢在关乎民生的扶贫工作上弄虚作假,动歪脑筋?其实,这背后折射出部分地区扶贫工作陷入了“形式主义”困境。

  由于一些地方扶贫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事后咎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基层干部怀有一种侥幸心理。他们平时工作懒散懈怠,企图凭借“临场作秀”将上级的扶贫工作检查瞒混过关,这样的“形式主义”工作不仅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更伤了民心。

  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缺乏真正的群众观点,也并未深入了解贫困民众的实际诉求,利用速成思维开展扶贫工作,粉饰“面子工程”,却未曾真正体察贫困民众的冷暖,这样思想上的“形式主义”实则反映的是部分基层干部的“政绩投机”观念。他们不管群众满不满意,只要领导能注意;不求群众困难解决与否,只求面子上好看,如此错位的政绩观念倘若在基层干部脑中根深蒂固,定会贻害无穷。

  扶贫工作关乎政府责任,也关乎着贫困人群的生活冷暖和民心所向,更于无形中彰显公信力。然而,一旦基层干部责任感缺失,大搞“形式主义”, 将“加速”扶贫歪曲为“速成”扶贫,“精准”扶贫异化为“作秀”扶贫,扶贫的意义就会悄然变质。此外,极少数当地政府也应在扶贫工作中摒弃只沉迷统计数字和营造面子工程的“唯数据论”,这样将扶贫房“一建了之”,将真实数据“一改了之”的敷衍做法,最终只会使扶贫工作“不了了之”,徒为形式主义增添丑陋的注脚。

  脱贫是一场长期艰苦的攻坚战,打赢这场战役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在此基础上再谈加快推进扶贫工作才有意义。基层工作者在进行扶贫工作时不仅要带着目标、任务与计划的压力,更要充满对贫困百姓的真情、真意、真心。只有当基层工作者真心体察民情,站在群众角度来开展扶贫工作,每一个贫困户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升,这样的扶贫工作才拥有真正的现实价值。

  文/万旭琪(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