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8日有媒体曝光,继去年抚顺“女德班”被责令关停后,今年浙江温州又出现“女德班”。这一次,“女德班”伪装成亲子夏令营,对未成年进行洗脑,宣传“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等糟粕观念,引发各大媒体和网友的声讨。(12月9日《人民日报》)
“女德班”近年来屡禁不止,逐渐成为社会一大难题。治理“女德班”,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取缔没有合法办学资质的“女德班”非常有必要;但与此同时,也应反思我国目前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存在存在漏洞,找准漏洞,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我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一直在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还于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让民众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坚固新时代下的价值观,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究竟怎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哪些是传统文化教育,却缺乏比较明确的内容体系。这就让“女德班”一类的组织有机可乘,打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幌子,裹挟着封建残余思想招摇过市,大摇大摆走进课堂。
在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也存在误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比如,有小学组织学生给家长下跪磕头,说是为了弘扬孝道,但用“跪拜”这种形式,却是沿袭了封建残余的恶习。“女德班”说是为了家庭和谐,提高幸福度,但宣扬的却是男尊女卑、逆来顺受等封建糟粕思想。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强调人格独立、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理念相背离。
“女德班”之所以盛行,是利用了群众当下的焦虑心理。现实社会下的晚辈缺乏感恩情怀,尊师重教风气淡漠,以及不擅处理家庭生活矛盾等,想从所谓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的答案。有的机构看到其中的商机,于是结合现代人的需求以传销洗脑方式兜售“糟粕”,而受众也是病急乱投医,对“糟粕”不加以辨识。
此外,现代教育下的受教育者也缺乏思辨能力。在“女德班”中,不仅有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也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追根溯源,是受传统的灌输教育影响的结果。总体看来,我国在校学生和已经离开校园的成人,大都接受的是灌输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有利于受教育者掌握知识,但却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思辨能力,因此,一些高学历者,缺乏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以及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甚至比一些低学历者更容易被各种“大师”蛊惑。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要打破灌输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社会的发达程度和文明程度应当保持一致,宣扬道德和弘扬传统文化没有错,但这和以歪理邪说“洗脑”受众是两码事。对于打着“传统文化教育”旗子,宣传“糟粕”思想的组织,监管部门应当严加监管。与此同时,国家应当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纲领,明确“精华”与“糟粕”的范围;教育机构要创新教学模式,传播积极传统文化,抵制恶俗传统文化;作为群众自身,要冷静面对传统文化,自觉识别和揭发恶俗传统文化传播。在多方努力下,即使“女德班”千变万化、神出鬼没,也逃不出群众的“火眼金睛”,和监管部门的“金箍棒”。
文/何博博(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