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坚持自主创新 三一重工成功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来源:红网 作者:陈张书 编辑:李丽 2018-12-09 17:10:49
时刻新闻
—分享—

  潇湘晨报记者 陈张书 通讯员 黄艳 长沙报道

  从一间乡村作坊,到“中国最聪明的工厂”;从“人海战术”时代,到迈向智能制造时代;从一家创立于娄底涟源茅塘乡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

  近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在国家博物馆持续展出,展览中的湖南元素令人振奋。在改革开放大潮下,三一重工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民营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前三季度,三一重工实现营业收入410.8亿元,同比增长45.9%,净利润48.8亿元,同比增长170.9%。被看作中国经济晴雨表的“挖掘机指数”也在高位增长。这些数据,描绘出“小城小厂”成为“世界泵王”的发展轨迹。

  废弃养殖场上办起焊料厂

  时间拉回至1986年。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4个年轻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踏上艰难创业路。他们在娄底市道童村利用一栋废弃的养殖场,创办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

  在生产、经营焊料三年后,1989年,梁稳根4人走出茅塘乡,在涟源市成立了涟源焊接材料总厂,这便是三一重工雏形。

  上世纪90年代初,三一重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江水暖”,提出“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进入大行业。1994年,三一重工落户长沙,开始了工程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制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三一重工由一家地方小厂,发展为排名世界前十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从起步研发混凝土泵车,到成为有着“世界泵王”之称的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它仅用了13年;三一重工挖掘机从国内市场0.5%的占有率,到销量排名第一,超过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巨头,只用了6年。

  把研发作为核心能力打造

  1998年,三一重工生产了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臂架泵车。如今,它仍陈列在智能制造车间“18号厂房”外的展厅。

  “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是买不来的。”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带头人易小刚说,三一重工从一开始就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自2005年以来,集团先后成立十余家零部件公司,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对关键零部件进行研发及产业化。“三一把研发作为核心能力打造,把企业的发展归结于创新。”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依靠自主创新,截至今年6月,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2070项,授权8751项,累计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居行业第一。

  依托创新,三一重工打造了一大批世界第一的产品:世界最长钢制臂架86米泵车、“神州第一挖”200吨液压挖掘机、全球第一吊3600吨履带起重机、亚洲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一系列产品奠定了三一集团的行业领军地位。

  揭秘18号厂房

  工作像打游戏做任务

  走入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18号厂房”正门,首先面对的就是景观区——正面是一条水域,两侧整齐排放着高大的绿植,往里走,展示厅、装配区、结构件区、立库区、高精机加区次第展开。这个长约1公里,宽约150米,总共约11.8万平方米的厂房被誉为中国智能制造示范性厂房。

  潇湘晨报记者看到,车间内只有机器人和少量作业员工在忙碌,AGV无人小车可根据指令将货物直接送到指定工位,工人作业更加安全便捷,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制造现场基本没有存货。

  三一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智能化制造车间。“每个工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自己的工作,工作完成后可以显示当天的工资。也就是说,工人可以像打游戏一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获得相应报酬。”该负责人说,以前三一车间内两条泵车线有800多人,现在只有200多人,人均效率提升了400%,车间可实现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