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努力把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撑得更高一点

来源:红网 作者:马超 编辑:田德政 2018-12-08 15:31:1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一篇五年级小女孩的作文走红网络。作文详细列举了《西游记》中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名,提出了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无二,妖精与一国国君喜好相同的疑问,令人称奇。(12月6日 新华网)

  但是在新闻的评论区,发现不少这样的声音,“小学生研究这种没用的东西干吗,无聊”“有点无聊,鸡蛋里挑骨头”“杠精儿小时候没错了”等等。这真的是“无聊”吗?她真的是“杠精”吗?笔者以为不是。

  这个小女孩是在读书中求实,于历史中求真,这是她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不过是她的角度有些“偏”,问题有点“怪”罢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是这些问题不符合大人的口味罢了。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对一些特别的事抱有好奇心,看蚂蚁搬家,数天上星星……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直到父亲把我们从蚂蚁堆旁牵走,说“蹲这看蚂蚁干吗?回去读书”;直到母亲帮我们把房间窗子关上,说“又在看星星发呆,快写作业”……这时我们知道了读书写作业比那些“重要”。年纪更大些,我们知道了一类题,它叫阅读理解,我们开始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思想。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揣测它,领悟它,因为它代表了分数,它是“重要”的。今天我们都长大了,我们更加成熟了,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哪些东西是“不重要”的,以至于当我们面对一个小学生的作品时,我们可以略带戏谑地说,“你这些东西不重要”,“小说而已,别太较真”……

  大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对于小孩的“指导”“点评”,小孩也慢慢从这样一些外界反馈中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化。它就像一个透明的框,西瓜还未长大时,把西瓜放在这个框里,随着西瓜的长大,它会不断碰壁,直到沿着框的形状,长成框的样子,这样西瓜就长成了“瓜农”想要的样子。

  当代,孩子是西瓜,大人是瓜农,那么给西瓜套的框是什么呢?具体的框时时刻刻在变,前些年流行“奥数”框,近两年“编程”框又开始兴起,“学霸”框更是常年来市场的热销货。框在变,但不变的是框背后的功利主义教育理念。在这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会孩子用大人的眼光去看世界。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这个需要学习,那个不值得研究……一套功利主义价值观,就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被根植在了孩子身上。

  今天大学在批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社会在强调“创造创新”;国家在强调“理想信念”。每一方都对当代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然而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下被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们的价值观是趋同的,面对所有事物,他们在心中已经预设了一个标准化的参考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与名与利挂钩。

  我们应该因此批判当代青少年的堕落吗?这无疑是在构陷受害者。我们应当批判的是当代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的刻板。他拿出一套又一套的模框说,今天时代需要这个,孩子得照这样长,明天又拿出另一套模框说,之前长的孩子不行,以后孩子得照这个模子长。仿佛孩子的成长永远有一套标准,孩子的成长永远有一个目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从一个孩童慢慢长大,也都会追忆曾经无拘无束的童年,为何?因为身为大人的我们感到自己没有选择,不够自由,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不得不要的东西”,而失去一些我们“异常想要的东西”。但我们是否这样想过?这些“不得不要的东西”只是长期功利化教育所强行赋予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的人生本可以活得像孩子般轻松自由——要自己想要的东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大人的世界不一定是正确的。虽然我理解每一个遭受现实压力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法则,活得更加从容。但是真的没有必要提前就给孩子们设下一个看待世界的标准——尤其是功利化的标准。因为时代在变,未来在变。

  优秀没有形状。身为大人的我们为孩子能做的事,是努力扛起生活的压力,把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撑得再高一点,让他们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恣意生长,自由探索。他们可以探索《西游记》里的食物;可以研究蚂蚁洞里的构造;可以探求明亮星空后的浩瀚。最终活成独属于自己的优秀模样。

  笔者不知道那个小女孩是否会看到上文那些评论,但是我知道,每个小孩成长路上总会被人“指指点点”。我们不能要求小孩去无视这些,坚持自己。我们应当要求的是,这样的话少一些,再少一些。

  文/马超(中国人民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