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主营生物识别技术和指纹智能锁的深圳凯迪仕,在一则广告中多次出现暗示拆弹专家仅剩一只手,只要有指纹锁也能回家的画面,引来争议,12月4日凯迪仕微博道歉。(12月4日 澎湃新闻)
凯迪仕智能锁广告《拆弹砖家》因涉嫌侮辱拆弹战士被推上了舆论风口,一些主流媒体的评论都是“别把无知当创意,别把恶搞当玩笑”。关注到这件事的网友也大都对主流意见表示支持,纷纷转发并谴责涉事企业。然而这更像是一场舆论场的狂欢,可能只留下一地鸡毛,草草收场。
该广告固然触犯了道德底线,但其受到广泛批判的原因更多是撞上了最近对拆弹英雄正面报道的枪口。经过对事件的梳理,笔者发现:广告在前,相关人物报道在后。11月初涉事广告发布, 11月中旬出现对拆弹英雄杜富国的报道,形成一定程度的连续报道。12月3日上午十点多,微博大V“江苏网警”发文谴责该广告侮辱排雷战士,并成功引起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的关注,给舆论一次次增势,逐渐达到高峰。
为什么在时效性如此之强的现在,一条一个月前发布的广告到现在才被人翻出来,被扣上了“侮辱战士”“消费英雄”的帽子?思考一下事件的时间点,我们可以大致理清脉络:对杜富国的相关报道引起大家对拆弹战士的关注,这时微博大V“江苏网警”看到了道德立场错误的这则广告,认为其“侮辱战士”,对其发声批评。这引起更多人关注并迅速传播,最终在广告发布近一个月后形成了这次的舆论浪潮。想必涉事企业也很百思不得其解:效果不错的广告为什么二十多天后突然引起如此大负面风波?
许多网民如今对该广告及涉事品牌持批判态度,这相当程度只是他们跟随舆论导向,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开炮”,过过瘾罢了。根据事发前的相关报道,今年“双十一”凯迪仕全渠道的总销售额突破了5.37亿,这已经是凯迪仕连续4年蝉联智能锁行业的销冠。该广告也被全球最优秀的影视广告杂志《SHOTS》收录。在12月3日之前,该智能锁微博下的评论大部分为“支持”等正面评论,网上对这则广告的一些评价也就是一些“荒诞”等,但舆情发酵之后,新增的评论大多为“广告出格”“没有人性”等负面评论,舆论跟风现象十分突出。在某种意义上,有些人只是为了在对“侮辱战士”的企业的批评中,显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罢了。
此次舆论风波让笔者不禁想起了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时,若看到自己所持的观点占主流,就会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处于弱势,即使赞同该观点,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这个舆论发酵之初,有人说“类似广告在国外很常见,国内网友对这则广告的批评过于激烈,甚至‘上纲上线’”。但后来舆论大势已成,吃瓜群众在舆论对该广告一片叫骂里,即使是有不同的意见也不会说出,那些微弱的异见声音,在主流意见的冲击之下像无根的浮萍在风雨中飘摇,好像下一刻就会倾覆、消失。越来越多的人被同化,最终形成了一个席卷网络的舆论狂潮。
最终,涉事企业的微博迫于压力在12月4日中午发布道歉信,虽没有达到网民的满意,但微博上相关话题在热搜榜上昙花一现,很快消失不见。这场舆论审判草草收场,可能参与其中的“正义者”们很快也会淡忘这个生活中的插曲,准备批判下一个敢于触犯道德底线者。热闹过后,只留下一地鸡毛。
文/赖桐桐(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