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2月4日电 题:稻花香里说丰年——浙江乡村振兴高起点上谋新篇
新华社记者何玲玲、方问禹
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近日验收结果显示,常山县球川镇种粮大户秦代琴种植的再生稻百亩方平均亩产1159.31公斤,打破了1045.8公斤的浙江省纪录。
丰收,是一年来浙江乡村嬗变的关键词。从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到农民生活,浙江乡村站在高起点,又有新变化。
新农民耕耘“三新农业”
生态高效“跑道养鱼”、20岁“高龄”的湖羊、柑橘名品“红美人” 、“丽水山耕”系列品牌农产品……正在举行的2018浙江农业博览会上,1.3万种优质农产品挑逗着食客味蕾。
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丰收、产业兴旺,已不局限于农产品本身。大批“新农民”回流乡村,为农业带来新理念、新要素,耕耘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助力浙江现代农业千姿百态。
经过一年多培育,浙江农创客群体数量超过170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6%,他们带来了县域农产品流通智能化建设、全人光LED灯智能化育苗工厂、生鲜反向供应链、“净菜宅配”等农创项目。
发挥浙商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农村的延伸,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一年来,浙江省振兴乡村产业,新招实招频出。
以改革为动力,浙江多地进行的农村土地制度试点改革也不断结出硕果,助力农业突破丘陵地区“小农经济”的瓶颈,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成为主流。
今年6月,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首批宅基地“三权分置”证书在浙江德清县颁发,一些农户和用地业主拿到宅基地资格权登记簿、宅基地资格登记卡、不动产权证。在此基础上,村委、农户和用地业主代表签订三方流转合同,银行当场就给予信用授权。
实施“千万工程”升级版
看着游客们围着梯田稻谷拍照、嬉戏,宁波市奉化区大堰村的农民钟玉兰难以理解,但也乐开了花。她说,今年不急着收成,因为这沉甸甸的稻谷不仅是粮食,更是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能带来更多收入。
一项发轫于浙江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正走向全国、迈向世界:2003年浙江省开始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5年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今年9月,为表彰浙江农村环境治理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将昔日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流改造得潺潺流水清可见底,联合国将2018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授予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杭州淳安县下姜村保护生态涵养“美丽经济”,景宁畲族自治县立足600米以上高山资源、打造“景宁600”生态产业……“千万工程”造就了姿态万千的美丽乡村,也让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尝到了生态的甜味。
立足高起点,再谋新篇章。11月9日,浙江省召开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提出在新起点上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建设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板”。
形成“全域秀美”的格局、强化“生态富美”的支撑、追求“景致精美”的卓越、提升“心灵之美”的内涵、敞开“合作共美”的胸怀、扫除“康庄健美”的障碍……“千万工程”升级版,突出高水平、高质量,让乡村不仅干净美丽,而且充满温度、各具韵味、富有活力。
注入美好生活新内涵
桐乡市崇福镇上莫村村民朱建潮最近搬进了新居,他照例办的“上梁酒”却成了当地津津乐道的话题:每桌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全是地道的桐乡味,每桌700元的标准相较以往显得“寒酸”,却让村民点赞。
从攀比之风盛行、动辄数千元的“海鲜宴”,到人情往来“标准化”、卸下村民“人情债”,上莫村文明餐桌“道德评判团”刚成立不久,就在乡村移风易俗的“老大难”问题上有了突破。
振兴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浙江立足机制建设和创新,利用乡贤、家风家训、古旧祠堂、文化礼堂等,让“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建设齐头并进。农民群众既“身有所栖”也“心有所寄”,美好生活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创新方面,浙江桐乡起步早、效果好。对照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桐乡“三治融合”建设持续深化,建立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这“一约两会三团”以及“三社联动”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清廉文化为依托,浙江诸暨正在全面建设党风清正、作风清新、权力清源、干部清廉、乡风清朗的“五清村居”,巩固乡村治理基础,为高标准建设浙江省乡村振兴样板区提供支撑。
在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顾益康看来,当前浙江已经步入“乡村聚变”、城乡融合的发展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产城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等全面融合发展,乡村生态、人文优势渐显,城乡资源要素互联互通,发展相辅相成、各美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