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不知道你是否也因为懒得撸妆而错过了万圣节的party,别担心,没过多久,“Merry Christmas”就要来了。
果农们也要忙起来了,毕竟苹果很快就会供不应求;路边的小树却瑟瑟发抖,害怕自己被拦腰砍断然后挂满了花哨的东西;一场红色风暴很快就会席卷各大商业点,女孩子们只会在最好看的商场里拍照,和b612的圣诞特效一起。
这是即将发生的,而已经发生的呢?是万圣节香港地铁里的“红衣女鬼”,还有被大爷辱骂的小伙子。它们甚至被好事的网友剪辑在了一起,但其实另一件事发生在青岛。是的,从南到北,年轻人都过起了万圣节。
不知怎么,从最开始情侣们爱过的西方情人节到圣诞节再到今年的万圣节,似乎中国人一直在不断解锁新的“洋节”,并且不亦乐乎。那么对此,我们该害怕传统节日被抛弃吗?该去抨击这种现象吗?我想,其实不必太过担心。
在这里我想先引入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叫“感情定向”。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然后我们把倾向于过“洋节”的主体——年轻人代入,他们过“洋节”一定也受到了情感的因素影响,什么样的情感呢?是一种追求轻松和自由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为现在对“洋节”的感情定向就是,对快乐的诉求。
这就好像年轻人找到了一个固定开party的日子,和长辈们的纪念日差不多,可以放下烦忧,闭着眼嗨一晚。而商家呢,刚好找到了更多可以营销的“点”:给苹果穿好看的“衣服”然后以更高价格卖掉,装饰商场和广场以吸引更多顾客,“打折促销”,生产和各个“洋节”挂钩的商品并且美其名曰“××节限量款”,各电视节目更是可以趁机出个“××节特辑”。
不过,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个感情定向,还需将它放到文化大背景下看待。因为不同的文化会规定个人情感所发展的不同方向。
事实上,我们过万圣节时只会在意自己cos得像不像,圣诞节只希望穿得红红火火可可爱爱地拍照,逛街吃好吃的,买好看的。这与中秋节看见月亮想念家人不一样,与清明节不打伞走上田间坟头不一样,与冬至想吃妈妈包的饺子不一样,与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收红包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更是无法比较。
这么一描述,对比很明显。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总是厚重的、正经的,勾起了中国人的牵挂与愁思,和满腔的情感,这么多年来,它多多少少也让我们有些压抑和踌躇。于是我们发现了“洋节”,它不属于我们的文化背景,没有条框,允许释放你个人的一点“小宇宙”。于是我们将它捧了过来,在这片新的土壤重新生根发芽,重新让它被定义。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在圣诞开party,不必太过担心,玩累了,他们春节还会回家的。“洋节”是他们对快乐、自由的追求,而传统节日则是他们充实内心、赢得能量的养分。不必担心,它们正在学着和谐相处。毕竟只有允许时间的细水长流,才能最终留下文化的精华。
文/徐明瑶(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