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支教不是“镀金”,别走了流程不走心

来源:红网 作者:左崚倩 编辑:王俞 2018-12-03 23:26:0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大学生们如何度过漫长的假期?在多种选项中,一部分人选择深入乡村短期支教。大学生“支教”本身值得提倡,但仍有一些人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给社会实践经历镀金、评优评奖,对于他们来说,支教经历会给履历增色,不妨一试。

  “支教”作为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保研、工作等方面有加分作用,动歪脑筋的人就是看中了这些好处。倘若仅仅为了给个人经历上添上“支教”两个字而做这件事,这显然已经扭曲了事情的意义。

  大学生理应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感,但由于能力和经验有限,回报社会的方式也有限,而支教恰恰是学生能够发挥作用报效社会的方式。他们运用自己在课堂和生活中学到的内容,通俗化地传授给山区孩子,让知识传递得更广更远,发挥更大的价值。事实上,山区孩子在假期多数是待在家里或者帮助父母干农活,不像城里孩子一样可以在假期旅游。开展学生自愿报名的支教活动或者夏令营、冬令营,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好去处,因为他们的父母通常是农民,不能很好地辅导课业,前来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则可以帮助他们,除此之外,对于留守儿童,志愿者也起到了陪伴的作用。

  一个选择意味着一份责任,但是一些虚伪的“支教”却让效果大打折扣。拉上横幅,摆出与孩子的亲切姿势,拍照留念,最后拿到一张实践证明,这就算支教过了吗?形式主义当休矣。

  证明你来过的不是那一纸证明,而是孩子们的反馈。在支教过程中,孩子们真正地把志愿者当成了自己的老师,给予信赖感和希望,那么志愿者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老师”两个字相匹配。教师的辛苦是公认的,因为这是需要耐心和倾力奉献的职业,志愿者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不是儿戏,更不是一次体验。支教的目的是应当是纯洁的,不应让利益凌驾于志愿服务的本心之上。

  当然,支教活动本身是双赢的,受益者不仅是孩子们,志愿者也能从中得到锻炼,如团队协作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表述能力等。纵使如此,我们必须反思,支教的最大受益者究竟应当是谁?应该是孩子们,志愿者不能拿孩子当跳板,走流程了不走心。

  支教活动完成了,志愿者收拾行囊离开了,也许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结束,可是孩子们不这么想,这也许意味着一个开始,他们会因为志愿者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人在年幼时,价值观是最易被塑造的,志愿者们应明确初心,树立好的榜样,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要看到短期支教的弊端,如打乱原有教学秩序、对孩子们的情绪造成冲击、离开之后留给孩子的情感空缺等,尽量向专业人士求助,避免或减少短期支教的副作用,探索支教的长效发展机制,共同抵制不计后果的行为。

  别让一件好事最终变坏,“支教”不是说一说那么简单。孩子是无辜的,凭什么让他们为形式主义买单?

  文/左崚倩(重庆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