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不要在“各种瓜”的世界中自我吞噬

来源:红网 作者:王畅 编辑:司马清 2018-12-01 19:50: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28日,被网友戏称为“吃瓜节”。蒋劲夫因家暴在日本被抓、陈羽凡因吸毒被抓、李雨桐发博手撕薛之谦,导致李小璐贾乃亮等娱乐明星又成为舆论焦点。微博一天不下于五个“爆”,可见网友的“激动”。

  如果说关注陈羽凡是出于对吸毒的零容忍,关注蒋劲夫因为对女性权利的关注,那么热讨薛之谦李小璐又是由于什么道德的制高点?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今天可真热闹,我把下午的班都翘了”“月末没流量了,为了吃瓜,我又买了1个G的流量”“今天要是不刷手机,你都没发跟人聊天了”诸如此类的言论在昨天的微博评论下面层出不穷,大多数人仅仅出于凑热闹,然后作为茶前饭后的谈资,最多感叹句“贵圈真乱”。

  而26、27日闹得沸沸扬扬,关乎医学伦理的世界首例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在28日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上的演讲似乎并没有掀起多大的讨论水花。更别说恩格斯诞辰198周年的话题度了。大多数人似乎对娱乐明星的是是非非格外感兴趣,微博服务器曾经两次的完全瘫痪就是由于鹿晗关晓彤公布恋情和赵丽颖冯绍峰的官宣。

  不管是因为现在的个性化推送还是为了迎合所谓的大众潮流,不让自己变成“奥特慢”,我们在关注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吗?别让这些东西吞噬了自己。如今的信息场量大也不“从优”,大数据、人工智能带给我们信息世界的繁荣,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但是大部分人却被蒙在虚假的繁华盛世中,我们实际上是被困在越来越逼仄的信息类型中还在沾沾自喜。

  头条的爬虫技术定制的个性化信息,似乎是精准的个性化推荐。然而它利用的是传播学中的“乐队花车效应”。这个效应的发现起源于美国的选举过程。候选人会站在乐队花车上拉选票,赞同者会站到他的车上。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登上那些站满了人的花车,而非那些只有很少人的花车。如果怕思考,怕被区别对待,我们只能选择那站满了人的花车。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害怕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会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的预言,这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近。翻翻微博热搜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关乎娱乐性质。

  这几年对于中国社会娱乐化的批判好像越来越多,“娱乐至死”四个大字听到耳朵生茧。有用吗?有用吧,至少不少人知道这四个字。有用吗?没用吧?在课堂上我们侃侃而谈,痛斥着各种肤浅焦躁的风气。下了课,xx和xx在微博上又撕上了、xx怒怼xx……吃瓜群众和“那些瓜”就像韭菜一样,割完一拨又一。希望我们不要在“各种瓜”的世界中被吞噬掉自己。

  文/王畅(郑州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