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艾滋病疫情的幕后,我们究竟该思量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王耀斐 编辑:田德政 2018-11-26 22:10:0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初,一则“艾滋病渣男炫耀又感染一名女大学生”的新闻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几乎以排山倒海之势引起全民公愤。近日,临近世界艾滋病日,央视网对此类“故意传染艾滋病”者做出“面对这样的人渣,不能一怒了之”的点评,主张以司法“亮剑”及严格的网络把控手段净化艾滋病圈。(11月25日 央视网)

  诚然,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确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国家对此也应当做出强而有力的回应,照顾到最广大的艾滋病患者。然而,将自己的不幸恶意转移他人之上,实则是以扭曲的良知挑战社会的底线。思量之余,除了满腔愤怒宣泄,我们也需要对其做出更深的反思。

  据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共发现820756名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14%,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发现艾滋病案例40104例,其中,性传播占93.3%,同性传播在这之中又占据了大部分。从数据来看,性传播无疑是艾滋病泛滥的罪魁祸首。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学校、街道、医院……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艾滋病宣传栏目的设定。然而,在艾滋病预防宣传的普及下,艾滋病患者却依然居高不下,并且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面对频发的艾滋病,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防止其蔓延,还得以性教育的能动化学习突破为基点。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人谈性色变,这为当前性教育背景下对艾滋病认知依旧匮乏,提供了一定的解释依据。一方面,因传统伦理因素影响,人们从小被灌以“谈性可耻”的理念,孩子成长中被硬性地阻截对性知识的接触;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算到了小学或初中,学校开设有关于性知识的课程,众多老师考虑学生的羞涩心理和课程接受程度较低,也会选择间接性地略过相关内容,要么学生不言于表达,对性以“天真”“纯洁”的标签来满足自以为“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需求。因此,“龌龊”“肮脏”等隐蔽心理慢慢地隔绝了人们对性教育的深入认知,也造就了人们对其只闻其名一知半解的状态,衍生出一大批寻求刺激的青年陷入艾滋病的魔爪之中。而这种误区,正是与性教育的被动灌注和个人隐秘心绪紧密相关。

  于是,强调性教育的能动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所谓能动学习,指的是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自觉自愿学习。放在性教育上,青少年的主动学习往往也伴随着个人的疑惑、好奇等心理进行。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性教育的内容形式。一来,通过孩子主动探知,激发个人兴趣,借助老师或家长的讲解,可以让孩子对性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避免之前的迷惑状态;二来,通过开放式的引导,逐渐打破对性的隐匿心理,既有助于孩子避免对性知识避而不谈的羞涩情形,又可以从性教育的基点上,更好地达到知性、懂性的效果。当然,这个过程依旧要诸多老师和家长们的精心引导。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性教育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改进,把性知识学习推广至整个社会,然而缺乏的依然是把性教育转化成内在能动化学习的过程。大部分人被教育性知识,依旧像啃一块饼一般,强制性地囫囵吞枣地咽下去,不知道味道,只是如过客般“望尽路边风景,匆匆而过”。

  记得笔者初中生物课上也接触过与性教育有关的知识,但可惜的是,老师眉飞色舞地在台上讲解性知识、艾滋病因时,台下的学生纷纷低下头表示对课程的羞涩和抗拒,最后老师碍于形式不得不取消这部分内容讲解,让学生自己看,然后跳到下一部分内容。后来,也如笔者所料,在性教育测试章节班级全员都基本不合格,没有自身学习动机,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然殊不知,正是此类无数个“忽略”为我国艾滋病的扩大埋下了更大、更多的隐患。

  可见,在广泛的性教育知识的普及的同时,对性教育的学习动机转变就尤为必要。柴静说: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对我国而言,性观念既保守又疯狂,这就要求性教育在家长和老师们引导下,配之以必要的措施,从更广泛的角度转变观念,促进孩子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性知识的转变,切勿陷入性盲误区,把性知识教育演化成一场自编自导的游戏。

  文/王耀斐(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