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31日万圣节前夜,不少热衷于节日的年轻人身着恐怖装扮出现在各个公共场合,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有些人还受到惊吓。青岛地铁2号线上的一位大叔斥责两位“万圣节装扮”的年轻人,称其是“中国人的耻辱”;有参加万圣节的网友反映,身着万圣节装扮走在路上,还会招来路人的白眼和无故的谩骂……万圣节在商业化消费主义的带动下,更加倾向娱乐化,是年轻人在借节日的氛围来宣泄压力,对这偶然的狂欢,大家不妨多点宽容。
源于西方的万圣节在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冲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的“敬鬼神”相背离,例如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鬼节”——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祈福缅怀的重大节日,是庄重、神圣、不可亵渎的,需要心怀敬畏之心虔诚祷告。久而久之,中国人也十分避讳在公共场合大谈鬼神之说,而西方这种“扮鬼”过节的行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是荒诞的、滑稽的,甚至会被认为是冲撞了神灵。中西方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但是参与万圣节作为个人行为无可指摘,我们也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只要不妨碍他人,实在没有必要过于苛责。
不难发现,万圣节“狂欢”的背后,只是年轻人对工作压力的自我宣泄,是一种对外来文化的猎奇心,不应该过分指摘。对于不能接受的人来说,也没有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控诉,扣上所谓“不爱国”的“高”帽子。就青岛地铁2号线上大叔斥责万圣节扮鬼年轻人的事件来说:大叔认为他们“过洋节”就不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耻辱,并还多次用侮辱性词汇进行语言攻击,这在公共场合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素质”“爱国”又体现在哪里?再加上个别媒体为吸引眼球而胡乱配图,引导网络舆论呈一边倒趋势,纷纷指责过万圣节的年轻人是“崇洋媚外”“过洋节而忘本”……轻易地给他们贴上“耻辱”标签,未免也太过狭隘。对于“扮鬼”乘坐地铁的年轻人来说,过西方节日本没有错,错在不应把个人的“狂欢”变成大众的“噩梦”。早前台湾幼儿园就出现过圣节装扮“无脸男孩”却吓哭同班小孩的例子,所以考虑到文化冲突,在公共场合还有老人和孩子,为避免意外发生,还是要多做准备。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然带来很多碰撞与冲突,这源于思想上、行为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外来事物也需要一个被接受、被认同的过程。相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庄重、严肃、板正,西方的节日新颖、奇特、追求自由与放纵,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可以在节日的狂欢中尽情享乐、释放压力,是调节枯燥生活的润滑剂。我们将过西方节日看作是丰富生活的一种创新行为,去挑战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文化的遗忘,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断地扬弃、融合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抵制。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宽容的态度去尝试接纳外来文化。
文/李婷婷(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