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网红教授”频现,教学创新切忌“放飞自我”

来源:红网 作者:任凯 编辑:王俞 2018-10-30 23:06:3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陶渊明是个特别有幽默感的诗人,你要是不认真读,你就不知道幽默在哪里。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的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因为这段带着方言口音形式讲授《归园田居》的视频流出,使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一时间在网络“爆红”,而且戴老师讲盛唐诗歌的视频在抖音,当日点击量突破2000万次,点赞70万次。(11月29日《扬子晚报》)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视频的发展,加之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高校内的一些公开课借助视频的形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一众有个性、语言幽默、大胆创新授课方式的高校教授、学者受到网民的欢迎和点赞。一些教授授课视频在社交网络上被网民大量转发、分享、点赞、评论,甚者更是被冠以“网红教授”的称谓。

  例如,浙大教授苏德矿直播讲微积分,因语言幽默、擅长将抽象晦涩的数学理论和生活里的段子结合起来讲,更把微积分课堂搬到网络直播间,创下在线收看学生上万的记录;此前还有厦大“网红”教授邹振东,在毕业季演讲上因“学生睡觉就是教育失败”的寄语,因真性情发言,在社交网络走红。

  在高等教育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表达,以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把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或是借助新的传播技术、传播形态扩大课堂教学的影响力,让寻常百姓也有条件接受到大学课堂里知识内容,类似的创新行为值得赞赏、鼓励。

  但是,笔者认为,高校教授创新教学表达,更应该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首先,高校教师在课堂表达上的语言可以生动、幽默、有趣,但是戏谑式、调侃式、肆意曲解文章原意的表达行为不可取。诚然,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和理解的自由,但是课堂上的高校教授不同于一般读者,作为老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对待课堂和知识的态度应该是严肃的。

  再者,作为一个教授,一言一行所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个性的老师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形式,但是也不可以太过于“放飞自我”。比如戴教授讲课时说道“草盛豆苗稀,种的个鬼田”,这忽视了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这样的表达不严谨、也不合理,类似的语言在生活中或与朋友、家人聊闲篇时可以讲,但是在缺乏历史考证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向学生讲,就不合适,毕竟对待学术讨论应该是严肃的、慎重的、负责任的。

  在此,笔者所建议的是,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创新高校课堂表达的实践。当然,勇于创新课堂表达的探索行为,值得提倡、支持,毕竟,当前高校课堂暴露出来的诸多积弊早已饱受诟病,任何一种创新和探索都是值得的,尽管是个不断讨论、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是有胜于无。

  文/任凯(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